江虹:银行保险让谁欢喜让谁忧(5月12日)
今年一季度,银行保险业务在沉静了两年之后,再一次呈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成为行业高速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去年底,各家公司预测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前景时,还是一头雾水,没想到一季度却是开闸放水,拦都拦不住。按理说,银行保险大发展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商业银行主动销售保险的意识增强,那更是各大保险公司以及监管部门所期望的,可是从监管方面最近的动作看,为高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银行保险,却不得不处处提防。先是保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人身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直陈银保合作种种弊病和不平等格局,损害消费者利益;再是将银行保险作为商业贿赂的查处重点,严查账外或私下给付额外费用。当然,这是从管理的角度讲,如果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务着实给保险业“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像2005年的中意人寿200亿大单一样,给全年的增长吃下颗定心丸,从数字上看,业界还得好好谢谢银行保险。
银行保险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高费用一直让许多公司如食“鸡肋”。有人分析,当前银行保险业务的手续费已经远远高于基金了,其中的手续费不正当支付等现象,一直都存在,但去年以前各个方面也没有大的反应。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为什么今年却是让监管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起来?怕是其中隐藏着很尴尬的一面,就是银行、保险对资本市场理解严重差异性,而这折射出保险业的经营理念非常不成熟,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银行保险今年高速增长,其原因业界已经做了分析,简单地讲,银行业对传统的存款业务已经不是十分看重,存贷差持续扩大,多余的存款无处可放,正好保险公司主动上门,既解决资金去向问题,又挣得了费用。看来,银行方面最讲效益,也最实际,吃准了保险公司对规模的渴望,一举几得,而保险公司认为拣到个大便宜,至于高手续费以及后续的资金运用问题,好像没太多人关心。
高手续费问题,在向来强弱明显的银保合作关系中,银行方面漫天要价的背后,就是保险公司的曲意逢迎——这高费用是保险公司主动奉献的。要是保险公司认为亏本了,可以不要这块业务呀。看来,保险公司必定是图个什么,我想保险监管部门设想和银行监管部门一起控制手续费,只怕银监会不会去操这份心的。第二是2004年以来调整的决心方面。2004年以来,人身险业开始遭遇低增长,各家公司也在主动调整经营思路,重点发展期交业务、内含价值高的业务,而且从这两年看,调整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从今年一季度各家公司再一次亏本规模上看,以前的经营思路的调整怕是规模性业务没有发展空间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并非真正的主动调整。三是寿险业产品开发的定位问题。换句话讲,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在大环境没有改变下,经营都是有效益的,不管他是趸交业务还是期交业务,能赚钱就行。比方说,超市的商品,有高利润,也有微利,只是不亏本,量大也挣钱。既然银行保险开发时,通过精算测算肯定是赢利的,那为什么要压缩?如果银行保险有微利,要不要压缩?从一般的商品经济规则讲,是无须压缩的,谁还嫌钱少?四是对科学发展的理解问题。保险公司主动压缩银行保险产品,除了高费用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不确定性,因为命运掌握在银行的手中,今年能做100个亿,说不准来年1个亿也实现不了,最终报表上不好看,业务负增长,还有销售队伍没有保费,就没了费用,无法生存。五是银行、保险,都是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尽管作用不同,但有些东西还是相通的,比如说投资和回报问题。银行业在降低资金冗余压力,可是保险公司却来者不拒;银行业吃准中间业务的高质利润,保险公司却在主动配合。想想真的很奇怪,同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下,怎么经营策略却是相差千里?要么是保险企业资金运用能力强,要么是保险企业的经营思路有偏差。
为什么保险公司这么看重规模的增长?或者是低效益甚至是无效的增长?肯定有很多的回答。市场有需求、经营有效益,这是商品销售最基本的道理。银行保险市场有没有需求?当然有,没有蛋糕哪能三五年就么大,可是这需求有没有水分,有没有销售误导?再者,经营有没有效益?基层公司的反映是亏本经营,但其总公司肯定有赢利。如果一个产品建立在没有需求,又没有效益的基础上,该产品肯定没有销售的必要,这种判断太简单了,在中国保险业,有时面子比里子更重要。银行保险是这样,团体年金业务也是这样。写这篇文章时,正好看到《瞭望新闻周刊》一篇关于铁矿石谈判的文章,借用文章说法,目前银行和保险公司正在形成“双向依赖”的关系,“除了你他也卖不掉,除了他你也买不到”,如果保险公司放弃了银行保险,损失的仅仅是面子,而银行方面损失的是实实在在的费用。可是,保险企业太看重面子了,就让银行拣了便宜还没说保险公司的好。
Tags:江虹,银行保险让谁欢喜让谁忧5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