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金融学 >> 正文

周莉萍:从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理解全球利率环境(9月4日)

http://www.newdu.com 2018/9/4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当前,全球利率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官方基准利率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达18.5%——土耳其官方基准利率高达17.75%,瑞士基准利率低至-0.75%,利率环境高度复杂,未来走势扑朔迷离。深入理解马克思利率理论,有助于认清当前全球复杂的利率环境。
    一、理解马克思利率理论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利益矛盾在生产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着重考察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身、以及这种社会关系在决定经济变量和经济发展中的内在作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则把经济制度当作背景条件,着重考察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产以及资源配置过程。因此,被新古典经济学视为外生变量的诸多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是作为内生变量而存在的,比如价格、利润率等。利率,在马克思经济学里也是内生变量,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利息率。与克拉克的资本边际生产力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等不同,马克思认为利息不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其产生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由一般利润率和市场供求等因素共同决定。
    当前经济金融体系所关注的利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利率,二是市场利率,三是政策利率。自然利率是一般意义的利率,由诸多客观经济因素决定,是制定政策利率的参考基准。市场利率主要反映市场资金借贷的供求状况,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是典型的内生变量,政策利率不是纯粹的外生变量,一般被视为外生变量。现代中央银行在决定干预并决定政策性利率之际,往往是基于实体经济情况,越来越多的内生因素起决定作用。比如在经典的泰勒规则中,联邦基金利率的制定参考自然利率,而后者取决于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但目前的极高利率和极低利率显示,政策利率是货币现象,外生性越来越强。自然利率水平作为关键的内生变量,影响市场利率、政策性基准利率走势。马克思所研究的利率属于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的共同结合,是与一般利润率对应的一般利息率,其对于当前的市场利率运行趋势和利率政策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利率理论的核心观点及解析
    马克思对利率、利息的讨论内嵌于整个《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马克思详细讨论了生息资本、利息的来源、利率的决定因素、货币资本对利息率的影响等,初步提出利息来源于利润,是借贷资本而非货币的价格等观点。
    1、利率的本质及决定因素
    关于利息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态之一,利息来源于(实体经济创造的)利润。通货总量是否影响利息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马克思认为,通货的量只有在危机时期才对利息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其他情况下与利率无关。因此,与凯恩斯等不同,马克思认为利息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而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利息是一种与活劳动对立的权力,是占有无酬劳动的手段,没有活劳动,资本不可能实现增殖,深刻揭示了利息的本质。
    关于利率的决定因素。马克思认为,利息率总是由一般利润率决定,而不是由可能在特殊产业部门内占统治地位的特殊利润率决定,更不是由某个资本家可能在某个特殊营业部门内获得的额外利润决定。决定一般利润率的因素有三:一是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二是剩余价值和总资本价值的比率,三是竞争。总之,一般利润率事实上是由完全不同的、更复杂得多的原因决定的。虽然决定因素纷繁复杂,但马克思认为,必须把平均利润率看成是利息率的最有决定作用的最高界限。
    具体到某一时点的利率水平决定,马克思认为借贷资本的供给和借贷资本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当时市场的利息状况。即市场利息率是由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在其他章节,马克思关于这一观点的类似表述还包括“利息率是生息资本的价格,在任何时候都由供求关系决定”。
    2、利率水平变动的其他影响因素
    《资本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一般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因此,由其决定的一般利息率也有下降趋势。除了平均利润率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因素之外,马克思通过对金融危机和其他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提炼出其他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1)马克思认为利息率即使完全不以利润率的变动为转移,也具有下降趋势。原因有二:一是食利阶层和老年人不断增加,壮大了资本贷放者阶层;二是信用制度和银行的发展,使储蓄不断集中起来,从而压低利率。(2)马克思考察了利息率与经济周期的基本关系,认为“低利息率多数与繁荣时期或有额外利润的时期相适应,利息的提高与繁荣转向急转直下的阶段相适应,而达到高利贷极限高度的最高利息则与危机相适应。……利息率在危机期间达到最高水平,因为这是人们不得不以任何代价借钱来应付支付的需要。”总之,马克思认为低利息率与经济繁荣、额外利润、人口老龄化和食利阶层等因素紧密相关,高利率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相关联。可以进一步推断,如果经济没有出现剧烈波动,在人口和食利阶层等因素影响下,利息率具有下降趋势。
    3、马克思对零利息率的理解
    利率水平最高可以高至平均利润率,最低可以低至多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三章中探讨了利率水平的下限。他认为,如果利息率为零,用借入资本经营的产业资本家就会和用自有资本经营的资本家处于同等地位,二者会取得平均利润率,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接近于处于同等地位,此时,企业主收入等于总利润,实现最大化。他视零利息率这种情况为资本家使用了自有资本。同时,他提出无论使用资本的结构如何,都不能改变货币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对立,以及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对立。也就是说,即便是使用自有资本,其总资本中也必然包含货币资本,其占有的全部利润也内在地区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两部分,利息的大小则取决于平均利息率的高低。利息与企业主收入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已经完全固定,不存在没有资本的剩余价值生产。
    因此,如果存在零利息率,马克思认为只是产业资本家使用了自有资本,这只是表面上的零利息率,并不是真实存在。利息高低来自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代表资本的所有权,在实际生产发生之前就已经协商确定。引申而论,货币资本家的收益不可能被压迫至零,不可能没有一丝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马克思认为利率水平的上限是平均利润率,下限高于零利率。
    三、从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理解全球利率
    纵观当前全球的政策性基准利率,高利率国家与负利率国家同时并存,多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降低利率刺激经济未果,而部分新兴经济体频频提高利率以阻止资本外流也难免遭遇货币危机,利率环境高度复杂。从马克思利率理论出发可以发现其真实原因如下:一方面,近年来,决定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重要指标——全球潜在生产率在不断下降,货币的增发和政策性基准利率的人为降低都没有有效刺激经济,总需求政策效力递减,多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只能转向改善实体经济发展,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结构扭曲的情况下,部分新兴经济体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美联储加息从外部诱发资本回流,即便临时提高本国利率,也无济于事。这些现象深刻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利率的基本观点,虚拟资本只有合理投入实体经济,与活劳动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利润,资本才能带来利息。在实体经济和企业生产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的情况下,高利率和负利率国家的实际利率真实波动范围仍然在社会平均利润率范围之内,资本报酬率依然很低。一味提高利率并不能真正留住资本,一味突破零利率边界降低利率也不能刺激企业投资,利率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其真实来源是实体经济,提高资本报酬率必须切实改善实体经济投资环境。
    显然,马克思利率理论的核心观点在当前依然适用,但不可否认也需要继续发展。例如,其创建背景是金属货币时代,当前的电子支付时代已经深刻改变货币需求影响因素,使得利率水平的决定更加复杂。(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樊纲(2015):《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Tags:周莉萍,从马克思利率理论视角理解全球利率环境9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