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独角兽”游走盈亏边缘的估值之问(蒋光祥;10月19日)
尚未单独上市的类“独角兽”京东金融在创始人身陷旋涡之际,上清所的一份最新的关于京东白条的资产支持票据的说明书(《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债券通)优先B级发行文件》)近日被外界关注,其中曝光了京东金融若干业务核心数据:2017年京东金融营业亏损20.87亿元, 2018年第一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140万元。另据海通证券发布的《蚂蚁金服:从支付工具到金融服务平台——金融独角兽系列之一》研究报告披露,截至2017年末,京东白条金条贷款余额485亿元。有用户沉浸度很高的“京东白条”等“利刃”在手,京东金融尚只能游走在盈亏边缘,一般金融科技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究竟如何,高估值得到的支撑几许,不禁令人平添几分疑问。
中国互联网行业无论是新兴的ATM(阿里、腾讯、蚂蚁),还是传统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均已经在金融科技领域布局,这些大型“独角兽”不远处,京东、小米、美团、携程、途牛等大大小小的互联网细分领域平台纷纷跟进,但与蚂蚁金服及微信依靠移动支付这一基础服务,成为绝对的行业领军者,形成了庞大的生态体系,并且基本上已经围绕这些生态系统打造了比较坚固的护城河不同,京东、小米等平台的金融板块目前主要的盈利来源还是依托于其自身电商体系的消费金融业务,这无疑局限性明显。遑论跨越互联网金融平台传统三大“命门”:获客难、资金成本高、资产端优质项目少。
京东金融等单体平台的注册用户虽动辄上亿,但脱离移动支付这样的先天应用场景,活跃用户必然有限,若要新增获客或者提升其用户黏性,营销成本巨大。加上互联网消费金融相对较高的一个坏账率的存在,就是京东金融等平台迄今难盈利的主要原因。虽然京东、小米均相继布局城市计算、数字化企业服务等创新业务,宣称已形成数十个业务板块,但画饼意味较强,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生态。大多业务还是“虚胖”,或者说还只停留在一种愿景。
应当说,支付宝、京东金融等平台的进化之路可看作金融科技平台进化进程的重要观察切面,也是新兴金融科技平台与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从对立到合作的典型样本。正是在不断的磨合中,支付宝等平台开始成长为“独角兽”,定位开始日益清晰,通过花呗、借呗等手段,使得用户在整个消费过程以及后期的还款都享受到了极大的便捷性,从而使用户对这种消费方式本身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帮助其所属平台绑定用户,使得用户的潜在、随机性的消费变成平台固定的消费群体。但谈及盈利变现手段,支付宝之外的京东金融等多数平台,现仍只能依靠客户在分期支付中所带来的手续费及利息,而白条等业务的主要拓展重心放在了校园,在遭遇门槛较高的软肋同时,受到P2P、现金贷等领域泥沙俱下的拖累,如此来看,当前多数金融科技平台艰难的生存现实也就不那么令人费解了。
亏损并不是某一个平台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业务基础不好,但同时估值又被捧得很高。这样不管在哪里上市,均有可能出现高估值、低市值的情形,让大量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被割韭菜。小米的前车之鉴面前,加上盈亏的披露,这对京东金融当前的1300亿左右的市场估值,也带来了一定的疑问。京东金融近日已改名京东数科,这一更名说明京东或许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期望“赚钱范围更广”,但科技并非以“换壳”为本,还有长路漫漫。(载《证券时报》2018年10月19日)
Tags:类“独角兽”游走盈亏边缘的估值之问蒋光祥;10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