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趋于下降?——基于二元经济模型的观察与解释(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1期 姜磊 郭玉… 参加讨论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分配理论以劳动力是稀缺资源作为其前提假设,与我国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时解释力不足。文章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稀缺要素假定,基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假定的二元经济模型和中国数据表现出的异质性特征,建立了一个分析二元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趋降的原因,提出促进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禀赋、审慎干预劳动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二元经济模型,无限劳动供给,就业压力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得到快速增长,但劳动收入份额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993年至2007年间,全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1993年的50.7%缓慢攀升到1996年的最高点54%,然后一路下滑到2007年的39.7%,特别是2002年后,劳动报酬比例加速下降,短短6年内劳动报酬比例降低了11.2个百分点,降幅达22%。白重恩等(2009)指出,2004年经济普查以后,我国变更了劳动收入的统计口径,将2004年以前属于劳动收入的个体企业所有者收入变成了资本收入,可能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降幅在某种程度上被高估。但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前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都保持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即便考虑统计口径的变化,“我国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持续趋降”这一判断仍然是准确的。
    对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稀缺的,这比较符合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但与我国相比则迥异斐然。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体,虽然熟练劳动力同发达国家近似,也是稀缺的,但非熟练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不稀缺,甚至存在无限供给的异质性特征。因此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趋降的原因时,简单套用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其内生出的结论能否反映问题实质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运用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二元经济模型修正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关于劳动是稀缺的假定,进而分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具体影响因素。
    二、劳动收入分配理论的演进与评价
    分配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嘉图甚至把分配问题说成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在古典经济学盛行的时代,英国正处在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劳动具有无限供给特征,因此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普遍假定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工资是由社会习惯决定的,其在数量上等于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古典经济学的“生存工资”假说。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将快于工资上涨速度,从而使劳动收入份额逐渐下降。
    19世纪后期,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稀缺性的生产要素,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也发生潜移默化的变更。克拉克于19世纪末在生产要素论、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结合劳动生产率递减规律,提出解决分配问题的边际生产率论。他认为,在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任一要素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产品增量将是递减的,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即边际生产率)最低,由它来决定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克拉克运用这套理论解释工人工资和资本利息,地租被视为利息的一种特殊形态。马歇尔在克拉克理论的基础上,从均衡价格论出发,把提供生产要素视若提供商品,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的“报酬”被视为一种让渡价格,价格既取决于边际生产率之类的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取决于供给成本之类的供给方面的因素。这样马歇尔便用生产要素价格论取代收入分配理论,成就了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由此可见,西方分配理论的演变与其所处的经济现实紧密相连,不同理论背后所暗含的假设与理论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古典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以劳动力的稀缺性作为假设前提,这与英国等发达国家完成经济现代化之后的现实情况相吻合,从而对发达国家的要素分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以新古典理论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要素收入分配问题不可避免地将有失偏颇。因此,我们有必要放弃稀缺劳动假设,代之以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回归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无限供给的理论前提并以之修正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不仅对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是至关重要的,对研究发达国家的要素分配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涵义。
    三、基于二元经济模型的劳动收入分配理论
    
费景汉和拉尼斯(1961)改进并扩展了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构建出一个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的理论体系。基本思路是将欠发达经济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部门,这种二元经济的显著特征是: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只需支付略高于农村维持生计水平的工资,就会面对一条具有无限弹性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工业工资水平将维持不变,或仅出现缓慢的攀升。

图1描述了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整个过程。横轴代表现代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实际工资,K代表资本存量,图中K3>K2>K1。劳动供给曲线由水平部分的WG和上升部分的GS和SS'组成,根据劳动供给曲线斜率的差异,可以把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在阶段I,传统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工资率保持基本稳定,劳动供给曲线呈水平状;在阶段Ⅱ,传统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消失,但仍存在隐蔽性失业,工资率随隐蔽性失业率的下降而缓慢攀升,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上抬升;在阶段Ⅲ,传统部门中的隐蔽失业也消失了,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随工资率的提高而骤然增大。由此,G点和S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转折点。在G点之前,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不变,其后产出因劳动力流失而下降,出现粮食短缺,农产品价格上升,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G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或刘易斯拐点。到达S点后,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和现代部门一样由劳动边际产出决定,这意味着传统农业转化为商业化农业,因此S点又被称为农业商业化点。当资本存量为K1时,劳动需求曲线由其边际产出曲线代表,即图1中的D1(K1)。现代部门的企业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将会把资本应用到现行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点。如果OW为现行工资,现代部门雇用的劳动力数量将为L1,从而现代部门的总产出D1OL1F将在工资WOL2G和企业家利润WD1F之间分配,劳动收入份额即WOL1F同D1OL1的比率。同样,当资本存量上升为K2时,劳动收入份额为WOL2C同D2OL2G的比率。由此可见,在G点之前,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动收入份额发生逐步递减的变化。在G点之后,劳动供给曲线不再是一条水平线,其斜率转为正向,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了缓慢提高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在达到S点后迅速加强。
    我们可以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根据前面的分析,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位置及形状。假定产品价格不变,与特定资本存量相对应的劳动需求曲线(即劳动边际产出曲线)由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劳均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禀赋、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禀赋和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但资本积累能够直接提高劳动边际产出,使劳动需求曲线右移(如从图1中的实线D1F移动到实线D2G);另一方面工人和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提升劳动生产率,外资的流入也可以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演示一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产业链关联效应、人员培训效应等途径提高东道国的劳动生产率,这将在改进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间接提高劳动需求曲线(如从图中的实线D2G提高到虚线D2'G),这都将使资本收入份额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则取决于二元经济中存在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处于隐蔽失业状态的劳动力,如果不考虑工会谈判、罢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市场价格可能带来的扭曲,二元经济的就业压力主要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工会谈判和罢工使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有助于提高劳动供给曲线,使要素收入分配偏向劳动者,但其代价是一部分工人将会失业,这将增加就业压力,延缓刘易斯拐点的到来。由此,二元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禀赋、技术创新能力、就业压力等多种影响劳动供求的因素,它们既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又有促进吸收剩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如果我们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称为劳动生产率效应,把吸收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效应称为就业效应,劳动收入份额究竟提高还是下降,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之间的力量对比。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例,如果创新出的技术具有节约资本或多用劳动的倾向,这种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进步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反之,如果创新出的技术具有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这种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进步将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并且将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本。
    在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不同阶段,劳动收入份额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阶段I,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现代部门工资水平保持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资本所有者将获得全部新增产出,使劳动收入份额趋于下降。在阶段Ⅱ和阶段Ⅲ,劳动供给曲线斜率为正,现代部门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劳动需求和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如果工资增长快于劳动需求增长,劳动收入份额将上升;反之,劳动收入份额仍将下降。在封闭经济中,资本边际收益会随资本积累过程而递减,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减缓;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减小,段阶Ⅱ和阶段Ⅲ的工资增长依次加快,从而阶段Ⅱ的劳动收入份额一般高于阶段I,阶段Ⅲ的劳动收入份额又高于阶段Ⅱ,劳动收入份额整体上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动路径(李稻葵等,2009),拐点将出现在C点之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取决于对外开放的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之间的力量对比,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劳动收入份额仍然先降后升;反之则取决于劳动需求增长与工资增长之间的速度比较。

Tags: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为什么趋于下降?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