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受季节性工人返乡潮以及用工结构性短缺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总数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然保持了14.3%的显著增长。企业信心较强,对市场有着较为乐观的预期,整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对就业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城镇非私营就业总量同比增长显著
截至3月底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为31.19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3.89万人,增长14.3%,其中在岗职工为29.3万人,增加2.77万人,增长10.4%。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数为95869人,增加400人,同比基本持平;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数6511人,减少800人,同比下降30.1%,主要为部分单位持续进行减员增效以及改制并转;其他所有制单位人数209522人,增加4.13万人,同比增长24.6%,由于整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又恰逢产销旺季,贸易新增企业见多,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增长也呈突飞猛进之势,使得就业容量明显增加。
从不同行业分类看,一季度从业人数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增速最快的是批发零售业,从业人数为1.33万人,同比增长130.6%,由于上年末新增不少贸易企业纳入统计范围,从业人数有了较大的增加,今年一季度则是延续了年初以来的高增速,而增长绝对量最大的是制造业,从业人数为16.29万人,同比增速为9.5%,增加1.41万人,依然是吸纳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职工工资总额持续增长
一季度,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为26.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8%,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5亿元,同比增长29.8%,较上季度的增长速度有所提升。
从国有、集体、其他分组看,本季报酬总额增长主要来自于其他所有制单位效益提升带来的增长,春节期间部分国有单位一次性发放绩效工资也拉动了整体报酬水平,集体单位报酬总额则随着从业人数的下降而略有下降。其中,国有单位劳动报酬总额为10.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4% ;城镇集体单位劳动报酬总额为0.6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其他单位工资总额为15.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8%。
从行业分类看,报酬总额的增长基本遵从从业人数的增长,增速最快的是批发零售业,报酬总额为1.02亿元,同比增速为159.6%;增加绝对额最多的是制造业,增加2.69亿元,增长31.3%。
(三)平均工资平稳较快增长
2012年全市一季度城镇非私营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8624元,同比增长22.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638元,同比增长21.9%,较快平稳增长。
从国有、集体、其他单位分组来看,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6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主要由于正常工资晋级以及一些事业单位在春节期间补发2011年下半年绩效工资;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034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9%,主要由于改制增效,一些人买断工龄后低工资人员持续减少;其他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761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5%。由于春节期间非公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受用工荒、工人季节性流动等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对员工福利待遇投入较多成本,因此平均工资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从国民经济各行业看,除个别行业有略微下降外,大部分行业职工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同比增幅10%以上的行业达到13个。我市各行业中一季度平均工资最高的为金融业26243元/人,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6464元/人,第三为垄断性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027元/人。而工资最低的为采矿业2424元/人,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6155元/人,第三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306元/人。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差比为10.8:1,这是由于我市采矿业以采盐为主,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工人工资波动也较大,因此短期内会出现行业工资差距较大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
(一)结构性用工短缺持续存在。春节前后是每年的“跳槽季”,各行业员工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转,其中以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行业从业人员流失量最大,缺口也较大,不仅是技术工短缺,就连普工招工难度也有所加大。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从业者的需求不仅仅是增加数百工资,对用工环境、长期发展都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更高的要求,而企业在长期用人方面仍然准备不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造成企业生产停滞,损失巨大。
(二)工资行业差距始终明显。带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往往能取得较高的利润,工资水平节节攀升,而部分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的行业则利润微薄,工资增长也相应迟缓,其中除去行业性质的不同和企业的个体差异外,工资发放不规范以及缺乏公平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也是工资差异大的重要原因,长此以往,影响从业者安心就业,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三、建议
(一)化解用工难题。一方面企业要强化自身吸引力,不仅从薪酬待遇方面多投入,还要关注员工的具体需要,在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在技术改革上多下功夫,人口红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唯有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减少密集劳动力的使用,方能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缩小工资差异。首先是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工资增长有理有度,员工能够第一时间与企业共享发展带来的效益;其次应规范部分行业的工资发放,严厉打击随意拖欠工资、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而对少数国有垄断行业工资违规多发的行为也应加以整顿,曝光隐性工资,遏制突击发钱和小金库;第三要提升低工资行业自身的竞争力,政府也可适当给予行业优惠政策扶持,使企业效益持续向好,从而提高行业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