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演变——基于中国部门数据的实证研究(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经济问题》2012年第11期 郭雅娴 参加讨论

摘要:从部门结构的角度对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发现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主要得益于1993~1999年期间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而在1999~2002年期间虽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稳定,但已经出现了住户部门发展减缓的趋势,同时金融机构的劳动者报酬开始迅速增加;2002~2008年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则源于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工资议价能力相对下降、宏观政策中资源投放偏向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部门、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快速上涨等因素。
    关键词:劳动份额,部门结构,初次分配

一、引言
    
在中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收入法核算的GDP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其中劳动者报酬被劳动力要素获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被资本要素获得,生产税净额(生产税扣除生产性补贴后的余额)被政府获得。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表明了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相对地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者最终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在近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劳动份额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有所变化,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这一比例出现了持续下降。这与卡尔多稳态中“要素分配份额基本保持不变”的理论推断并不相符;同时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引起了很多现实的经济问题,如李杨和殷剑峰(2007)指出现有分配格局造成储蓄率居高不下,董碧松和张少杰(2009)认为分配不均致使居民消费比例下降,这又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由于劳动份额下降带来的实际问题比较严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开始升温。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方面从劳动、资本、政府三者的相对关系着手,指出资本和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相对强势导致了近年来劳动份额的下降。安体富和蒋震(2009)计算了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并与日本、美国等国家进行了比较,指出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的快速增长侵占了劳动报酬;翁杰和周礼(2009)关于工业企业的研究支持了利润侵占工资的这一说法,按照出厂价格变动情况及行业特点将中国工业企业分成了两类行业,指出2003年以后工业品出厂价格结构性变动导致了经济增长成果大部分通过利润形式为资本获得,而通过工资形式为劳动者所获得的部分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从经济结构的变化着手,指出城乡结构或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近年来劳动份额的下降。李稻葵等(2009)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下的劳动力转移模型,通过宏观和微观数据的分析指出,中国目前的劳动份额下降是由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演变造成的,并将会随着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出现好转。
    本文也是沿着经济结构影响劳动份额这一研究思路,但分析的结构变量从城乡结构或产业结构变为部门结构,即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相互关系及其内部变化。
    二、理论模型构建
    
在中国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按照经济活动单位的经济属性,将经济总体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划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这四个部门创造的增加值构成了我国的国民收入,同时这四个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构成了我国劳动者报酬的主体部分。①
    为了分析中国经济总体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变化的原因,将分别测算中国各经济部门的劳动者报酬份额和增加值份额,然后计算四个经济部门间的经济结构变化和各自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对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变化的贡献。如果经济部门间的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就需要重点分析不同经济性质的主体在增加值创造过程中的相互地位是如何形成的,未来又会如何变化,进而分析诸如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的关系、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间的关系等问题,并由此找到改变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状况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各自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是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就需要重点分析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决定机制,进而分析诸如劳动力供求、财政资金使用、要素市场扭曲等问题,并由此找到改变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如果用i表示国民经济部门类型(i=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用0和1分别表示期初和期末,用α表示劳动力报酬占增加值的比例,用αi和βi分别表示部门i的劳动力报酬占比和该部门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则有:
    α1-α0=∑αi,1·βi,1-∑αi,0·βi,0=∑αi,1·(βi,1-βi,0)-∑(αi,1-αi,0)·βi,0 (1)
    由式(1)可知,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保持各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不变的情况下部门间结构的变化,此处简称为结构影响,用∑αi,1·(βi,1-βi,0)度量;第二个部分是保持各部门占GDP比重不变的情况下各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此处简称为内部影响,用∑(αi,1-αi,0)·βi,0度量。通过结构影响和内部影响的数学表达式可以看出,全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下降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劳动者报酬占比较高部门占GDP的比重下降;部门内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而各部门占GDP比重的高低会影响内部报酬下降所产生影响的大小。
    三、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1993~2008年的数据②,可以得到1993~2008年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以及四个部门各自的劳动力报酬占比和该部门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但由于统计方法的变化,导致2004年及其后的数据出现了统计口径的变化,本文在白重恩和钱震杰对2004年劳动者报酬的调整方法③的基础上,新增加了2005~2008年数据变化的不同假设,并据此对资金流量表中2004~2008年各部门劳动者报酬的数值进行了调整,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其中对个体经济劳动者报酬的调整影响了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的数据,对农业部门劳动者报酬的调整影响了非金融企业部门劳动者报酬的数据。对个体经济劳动者报酬的调整方法:按照《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提供的雇员报酬、缴纳税费、固定资产原价、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的相关数据,同时依据《中国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中关于个体经济营业盈余计算的相关方法可得:营业盈余=营业收入-营业支出-固定资产原价*5%。同时按照省际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对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数进行同比例调整,由此可以得到2004年个体经济的营业盈余数值。对于2005~2008年的数据调整,本文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Ⅰ:个体户雇员报酬与营业盈余之比在2005~2008年与2004年相同,同时个体户雇员报酬占住户部门雇员报酬比例在2005~2008年与2004年相同。由此计算出2005~2008年个体户的营业盈余,加总到住户部门雇员报酬中即成为调整后的数据。
    假设Ⅱ:个体户营业盈余与个体户资产所得(即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之比在2005~2008年与2004年相同,同时个体户资产所得占住户部门资产所得的比例在2005~2008年与2004年相同。其中住户部门资产所得为住户部门增加值去除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和住户部门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由此计算出2005~2008年个体户的营业盈余,加总到住户部门雇员报酬中即成为调整后的数据。本假设考虑到劳动者收入相对资本收入的增速下降,因此得出的营业盈余相对假设Ⅰ略有提高。
    对农业部门劳动者报酬的调整方法:按照《中国资金流量表历史资料:1992~2004》中提供的各地区收入法第一产业增加值构成项目数据,计算出2004年之前的5年(即1999~2003年)农业部门营业盈余占农业部门增加值的比重均值。在假设该比重不变的基础上,可以估算出2004~2008年农业部门的营业盈余,将其在非金融企业部门雇员报酬中扣除即成为调整后的数据。表1中按此方法估算出2004~2008年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及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的数据,考虑到了统计口径的变更带来的影响,其与2003年之前资金流量表中的口径具有一致性,可用来进行部门结构分析。
    按照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得到1993~2008年口径一致的部门劳动者报酬数据。通过对个体经济劳动者报酬调整方法假设Ⅰ与假设Ⅱ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二者的数据相差不大,考虑到假设Ⅱ考察了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的相对变化,之后的数据分析均采用按假设Ⅱ计算得到的结果。
    

Tags: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演变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