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本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规制研究”(项目号12ZD095)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中国的劳动关系正由个别劳动关系调整向集体劳动关系调整转型。《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劳动关系的个别调整在法律建构上已经初步完成,同时也开启了劳动关系集体调整的新起点。现实中的个别劳动关系建构和调整,已经无法解决劳资矛盾和维系劳动关系的稳定。在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过程中,有两种互补的力量和途径:一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过程,二是劳动者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促进过程。从权利争议到利益争议,是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重要特点。中国的劳工政策亟待调整和完善,包括劳动关系理论指导和调整模式的选择、集体劳动法的健全、劳动者集体权利的确认以及两种劳工力量的关系处理等。
关 键 词:劳动关系 集体化转型 劳工政策
分 类 号:F279.277.1
参考文献:[1]陈小瑾."中国将为《劳动合同法》付出代价》[J].南方人物周刊,2007,.
[2]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第111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4]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第91-96页.
[5]托马斯·寇肯、哈瑞·卡兹、罗伯特·麦克西.《美国产业关系的转型》,朱飞、王侃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9页.
[6]常凯.《关于罢工合法性的法律分析-以南海本田罢工为案例的研究》[J].战略与管理,2010,(7).
[7]《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合同签订率由不足20%提升至93%》,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3/09/content_10977393.htm,2011年6月20日访问.
[8]陈佩华.革命乎?组合主义乎?-后毛泽东时期的工会和工人运动[J][J].当代中国研究,1994,.
[9]常凯主编,2009,《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0]常凯.《工潮问题的调查与分析》[A]..《当代工会文丛》第一辑[C].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11]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