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分析了城镇工资的性别差距的演变特点和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在1995—2007年期间特别是2002—2007年期间工资的性别差距显著扩大,其中不可解释部分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显示了性别歧视的严重化问题。特别是年纪轻、学历低、职业差、行业差的女性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更为严重的歧视,导致了低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的迅速扩大。基于这些发现,本文认为在经济改革和城镇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女性职工所受到的冲击和面临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城镇 性别歧视 工资差距
一、引言 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已从计划体制基本转变为市场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是当时中国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加上集中控制的工资分配体制,那一时期的中国城镇职工工资的性别差距明显小于其他国家( Gustafsson and Li.2000; Meng and Kidd,1997)。随着城镇经济改革的推进,城镇职工工资出现较快增长,但是工资增长的性别差异不断显现出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来,城镇职工的年名义工资从1995年的5500元提高至2007年的25000元,年实际增长率为11.4%(国家统计局,2009)。而我们的调查数据表明,男女性职工工资在这一时期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差异达到1.2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城镇职工工资的性别差距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第一,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市场化改革催生了大量的私有企业,同时大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引起了城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相应变化。企业拥有更独立的雇佣自主权,并且能够按照市场原则支付劳动报酬,于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会带来更大的工资差异。第二,就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和重组过程引发了大量失业和下岗职工,而其中女性职工受到的冲击要大于男性,女性相较于男性表现出了更高的失业率和提前退休率,较低的劳动参与率( Li andGustafsson,2008);虽然一部分下岗女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但是她们新职业的性质已大不如以前,大部分人都是从事临时性工作,就业和收入更为不稳定。第三,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冲击。从2000年开始,中国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从过去的以“管、卡、压”为主的政策措施逐步转为“鼓励、引导、扶持”的积极政策,这引发了农村迁移劳动力的数量迅速增加,2012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已达到1.63亿(国家统计局,2013)。由于农民工多为低技能劳动力,他们所带来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城镇女性劳动者较为密集的工作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工对城镇女性劳动者的冲击比对男性更为直接和明显。
本文试图考察在上述工资决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同时出现变动的过程中,中国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
二、研究进展的简单回顾 ……
三、数据说明及基本统计描述 ……
四、分解方法的说明 ……
五、对性别工资差距的估计和分解 ……
六、主要结论 本文使用1995年、2002年和2007年3个年份的城镇抽样调查数据对城镇职工工资的性别差距的演变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从现有的结果来看,1995—2007年之间,城镇职工工资的性别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且有所加速;在差距形成的过程中,市场歧视的贡献不断增加,且在2002—2007年间更加明显。在1995—2002年期间,受教育水平较低或在市场化程度较高部门工作的就业者,性别工资差距扩大幅度明显,而在2002—2007年期间,则是受教育水平较高或在市场化程度较低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
……
【
PDF全文阅读】
[本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www.iwep.org.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