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完成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动用普查员数百万人,预计将花费80亿元,可谓投入巨大。为什么国家要开展这么一项费时费力的调查呢?这是因为人口普查在提供政府决策信息中起基础性作用。
任何政府决策都应该基于一国国情而作出。人口状况是最基本的国情,通过人口普查,可查清全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基本情况,同时也可了解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一定时间内的人口出生、死亡状况等。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持续低生育、老龄化加剧、流动性增强的特定历史时期,人口状况变化较快,通过人口普查准确掌握人口状况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实现科学发展意义非凡。
中国未来人口规模最高将达到多少亿?中国总人口何时会出现下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如何发展?中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吗?这些都是与中国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人口普查结果将为我们开展长期人口预测提供新的基础材料,对以前的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重新判断,进而制定出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
比如,近年来关于是否应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作为一项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其调整必须十分慎重,需要进行深入、客观和前瞻性的研究,对各种政策选择的可能影响进行仔细的测算和权衡。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对当前的生育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如当前的生育水平到底是多少、生育模式是怎样等等,人口普查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些信息,帮助我们回答上述问题。
近来,幼儿“入园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入园难”问题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突出了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前几年扎堆出生的“猪宝宝”和“奥运宝宝”都到了入园年龄,而幼儿园的建设并未为此做好准备,导致幼儿教育资源不足,出现了供需矛盾。如果对此问题不重视,未来这批孩子上学、工作等仍然会出现供需失衡。做好准备的前提是要掌握这批孩子的准确信息,如人数、居住地等,虽然他们出生时有出生登记,但由于中国社会流动性较强,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户籍登记信息的决策参考意义大打折扣。人口普查由于是按照现住地登记,可准确了解这批孩子的居住状况,将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信息,以帮助政府确定哪些地区可能需要布局新的学校,以及学校需要多大的规模等。
当前,中国正在制订“十二五”规划,如何科学合理设定各项发展目标也依赖于对人口状况的准确把握。如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时,要设定人均GDP、人均收入等指标,必须了解人口总量及其变化趋势;在制定就业目标时,设定新增就业机会和失业率必须考虑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劳动参与率、当前就业状况等多种信息;在制定老龄事业发展目标时,需要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人员培训、高龄补贴发放等方面的指标,这些必须参考老年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地区分布、家庭状况等信息。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这些信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得到。同时,这次普查还调查了住房信息,将可帮助各级政府部门了解本地区的住房状况,为其设定“十二五”期间的土地供应目标和制订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人口普查还可为企业制订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提供基础信息。如一个婴儿用品企业,可通过人口普查了解一个地区的生育状况,大致估计其目标客户的规模;一个服装企业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而确定不同的铺货结构和营销重点等。
要发挥人口普查的作用,关键是要保证数据质量。这次人口普查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流动人口规模大,容易遗漏。于是,普查采用了“两头堵”的办法,要求流动人口在现住地登记的同时,户口登记地也要登记相应信息。同时,本次普查还首次纳入外籍人口。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数据质量。
当然,这次人口普查也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在部分地区入户调查拒访率较高。今后,一方面要改进调查的手段和方法。这次普查仍然采用传统的入户调查方式,其他一些国家则往往会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如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是以邮件调查为主,对没有及时反馈的再登门拜访;新加坡2010年普查则采用了网络、电话、面访等多种方式;在今后的普查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拒访者的惩处力度。虽然《人口普查条例》明确要求普查对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资料,但对未履行义务者仅是批评教育,约束力不够。
总之,第六次人口普查尽管并不完美,但必将给你我的生活带来真实的改变。
文章出处:《今日中国》,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