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目前北京、上海等统计的就业签约率仅为三成,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被认为比往年更加严峻,甚至被称为“史上就业最难年”。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经济增速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被认为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三重压力。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是否真的更加恶化?目前就业难状况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更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并非完全都是负面因素。
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量已经明显下降。今年接近700万名毕业生再创新高,但过去多年来哪一年不是“再创新高”呢?这是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大学入学率逐步提高,毕业生供给总量将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大学毕业生增速已经大幅下降,2013年新增毕业生数量不到20万人,较去年仅增长2.8%,而这一数字2011年为4.8%,2009年为9.3%,2006年曾高达24%。从增速来看,今年毕业生增速实际上是“历史新低”,新增毕业生数量的影响比供给总量更明显,供给因素并没有明显加剧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但经济结构已经得到优化。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7.7%,低于去年同期水平(8.1%),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就业需求,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当然不是好事。但是,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速高达8.3%,快于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的7.8%,也高于第三产业去年同期水平(7.5%)。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性转折,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48%,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46%,而去年同期恰恰相反,第二产业比重为48%,第三产业为46%,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明显更高,吸纳就业能力比一般的工业和建筑业更强,经济结构变化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速放缓的负面影响,需求因素也不会明显冲击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影响更突出的群体是青年农民工。
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但实际上趋于改善。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有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等教育自身的原因,但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不能苛求所有专业与就业完全匹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结构性矛盾问题,教育部门正在逐步放宽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高校也在逐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我们不能武断地认定结构性矛盾继续恶化。
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就业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要客观认清形势和问题,应该从更长远的视角,不仅要重视毕业生签约率或就业率,更要重视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的长期发展,努力实现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
文章出处:中国科学报,201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