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人口、资源、劳动经济学 >> 正文

[文萃]互联网技术的空间穿透性与人口迁移的动力形成机制

http://www.newdu.com 2018/6/20 《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3期 吕昭河 翟… 参加讨论

    [原文标题]互联网技术对人口迁移的跨时期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期刊责任编辑]朱犁
    
    在当前的经济长波中,信息技术成为主导技术,其中,互联网是代表性技术。截至2017年6月,全球网民总数达38.9亿,普及率为51.7%;2008~2017年,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30的企业中,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占80%,创新动能强劲。2013~2017年,国际互联网带宽增长了196Tbps,达到295Tbps,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宽带普及率每提升10%,带动GDP 增长1.38%以上。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综合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第二,2017年,中国网民数已达7.31亿,普及率为53.2%,绝对数量世界第一,占比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例如,2015年年底,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36.2%,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例达12.6%,在中国快速增长的社会消费总额中,贡献率也随之提高,说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积极促使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转型。然而,区域间的普及率差异仍然显著,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网民占比高于中、西部省份10个百分点以上。在普及趋势上,经济发达地区增长缓慢,相对趋于饱和,欠发达地区正在快速普及。
    
    迁入地的信息不对称是抑制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迁入地的迁移存量与人口迁移正相关,传统社会依赖社会网络作为迁移信息交换渠道,以便获取工作就业与生活方面的信息(刘生龙,2014)。另外,迁移人口面临与迁出地存量社会关系的信息与时空隔离,缺少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情感支撑,形成迁移成本。Dekker(2014)发现迁移人口通过使用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能够建立新的信息获取平台,降低迁移适应过程中的信息成本,提高信息搜寻效率,同时能够保持与迁出地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系,在迁移过程中仍然能够获得较为充足的情感支撑。Peng(2008)研究了互联网对珠江三角洲迁入工人的影响,发现工作机会随着信息更加充分而提高,互联网娱乐方面的应用帮助迁入人口应对压力,改善生活质量。总体上,互联网优化了迁移人口的信息环境,使迁移行为便利化。另外,迁出地商品消费的运输冰山成本促进了人口迁移,以期获得更大的消费效用,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中(藤田昌久等,2013),由于存在制造业与农业生产的工资差,产业分布体现为制造业具有空间聚集效应,而农业生产则趋于空间均匀分布。受产品运输成本的影响(远距离地区的运输成本为冰山成本),将会形成“中心—边缘”的地理空间分布,并且随运输成本系数的变化,有不同的制造业中心均衡解。互联网对商品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摆脱了传统市场的层级关系,使任意市场参与者能够实现直接联系和交易,另外,突破了传统经济环境的时空差距,能够随时随地完成交易。这些都使冰山成本在互联网商业环境下大幅下降,并且降幅距离边际递增,改变了以改善消费效用而进行人口迁移的机会成本。
    基于已有研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创新性拓展:(1)根据互联网技术的空间穿透性,拓宽以往的空间计量研究视野,不仅关注距离邻近区域,也关注远距离区域的空间效应,进而得出全局综合效应。(2)以动态的视角研究互联网技术对人口迁移的动力形成机制,剖析两个时期内互联网技术内涵的演进特征,找出与人口迁移推力和拉力的关联关系,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完成系统性分析。
    理论模型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将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分解后进行分析;二是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剖析,以及该特征对人口迁移倾向的影响机制梳理;三是空间计量模型,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特征的人口迁移“推—拉”模型完成空间计量分析,推导出互联网技术对于人口迁移的影响。
    互联网的技术特征:以淘宝商铺作为借助互联网技术生产与销售商品的计算单位,使用爬虫软件爬取的2017年280多万家商铺的信息显示,80%的商铺集中于东部地区,互联网以完善市场的方式进一步使生产集中于原有的经济中心地区。以城镇化率表示人口聚集程度,淘宝店铺在省会城市的占比表示产业集中程度,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
    
    
    
    研究发现:(1)互联网技术的新空间特性放松了产业中心与人口中心耦合关系的刚性约束,在产业中心进一步向东部集中的情况下,互联网则抑制远距离的低效率跨省人口迁移,活跃了“外围”地区内部的人口迁移活动,促进了地区间人口的均衡布局,有利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提供更为有效的空间人口效率的支持。(2)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和作用下,城镇的要素聚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人口密度高规模大的大城市,显示出人口迁移的优先指向,提示出互联网技术强化人口聚集作用的新型功能;基于人口迁移净收益仍在持续提高的现实,区域内形成中心城市聚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群,以及大中小城市体系得以协同发展的人口聚集趋势,加速渐进式城镇化过程中的非农转移。(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口迁移收益,2006~2015年形成了对人口迁移的强刺激,人口迁移的活跃度提高,迁移人口总量得以快速增长。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迁移行为,得到了更为便捷、更为充分的信息支持。
    互联网技术在国民经济和产业布局中作用的强力推进,一方面使人口迁移既强化了城镇化人口聚集的功能,提高了全国各区域内部的人口迁移的活跃度,引致地区人口内部的均衡,于此,人口迁移具有了网络技术支持的新时代特征。另一方面由于降低人口迁移成本,使迁移人口在城市间的空间转移理性得以增强,微观经济主体自由迁移流动的空间范围扩大,由此充分发挥出更高的人力资本价值。因此,为进一步挖掘“互联网+”技术红利,首先要具体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家发展战略。在地域广袤、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下,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要突破传统地理空间的隔断,才能形成一体化竞争格局,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共进。其次,传统的“中心—外围”空间经济结构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打破这一非均衡的空间格局需要新技术的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对外开放方位从单一的“海向”转变为“海陆双向”并举,借助于“互联网+”的强劲推手,有助于产生更具空间功能的“人口—经济”要素聚集效应,使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建构起新的空间发展的区位优势,支持更有区域内空间效率的“人口—人力资源—人才”要素的优化配置,助推西部经济的发展。
    总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城市人口聚集的效率,延展了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应用效率的空间范围,降低了产业聚集对人口集中的匹配要求,放松了城市对人口聚集的要素条件,有助于提高中国实施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政策的实践效用和推进力度。互联网技术应用对城市人口的扩容效用,信息共享和均质化服务效用,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技术支持政策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Tags:文萃互联网技术的空间穿透性与人口迁移的动力形成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