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正文

企业生产组织演化的随机性——灵活专业化理论评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4期第5~9页 沈宏亮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企业组织做出了新的调整。由此引发了对企业组织演化过程的不同理解。从灵活专业化范式出发,灵活专业化理论否定企业组织演化路径的惟一性,相反,认为企业组织演化是一个由复杂、易变的制度安排决定的随机演化过程。
    关键词:生产组织 灵活专业化 演化随机性
    作者简介:沈宏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26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伴随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如何认识当时出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找到一条摆脱危机、重新走向繁荣的道路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灵活专业化理论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奥利(Piore)、萨贝尔(Sabel)、赫斯特(Hirst)、杰特林(zeitlin)等。他们认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既不是石油短缺等偶然因素的冲击,也不是因为政府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扭曲市场的结果,而是由于微观的生产组织不再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在二战以后的30多年里,企业与工会达成的工资协商制度、各国实施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发达国家大企业的跨国扩张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生产组织需要的大规模市场,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由此发达国家出现了长达多年的强劲经济增长。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市场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发达国家的标准化产品需求日渐饱和,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引起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大规模生产的扩散导致世界标准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生产组织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仍然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结果造成生产和需求之间的脱节,进而导致世界性经济危机。在他们看来,当前世界正面临一次新的“工业分工”——只有“回归”到大规模生产之前的灵活生产,世界经济才能彻底摆脱危机并重新走向繁荣。
    一、生产组织演化的随机性:灵活专业化理论的解释
    1. 核心范式——灵活专业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
    灵活专业化理论用来解释生产组织演化的核心范式是灵活专业化。在对19世纪以前盛行、现在在一些地区又重新崛起的强调工人技能多样化和生产灵活性的手工生产原则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灵活专业化范式,将它视为迄今为止生产领域两种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之一,另一种则是大规模生产组织。在大规模生产企业,分工细微的非熟练工人操作专用机器设备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而在灵活专业化企业,则由适应能力强的熟练工人运用通用机器设备根据顾客需求生产各种定制产品。在他们看来,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无论是从分工原则、组织形式,还是经济优势来看,灵活专业化都具有与大规模生产截然不同的特征:
    (1)基于社会分工的组织原则。大规模生产的分工原则是生产组织内部分工,就是把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和职能区分开来并分别交由专门的工人具体操作。工人由于只从事某种操作或者某项职能而无需理解整个生产过程。至于各个生产工序的整合即生产过程的整体概念则转移到生产组织上层或者企业主手中。这种内部分工有助于专业化工人生产率的提高和机器设备的改进,但是同时也造成工人完成的任务缺乏灵活性,导致工人的技能简单化、“异化”。与大规模生产不同,灵活专业化建立在社会分工原则之上。在灵活专业化企业,工人之间也存在专业化分工,但是,不同工人在从事各自工序和操作的同时,对整个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概念和认识。例如在建筑业,木工、泥工、管道工等不同工种之间存在分工,但是只有经过各工种间的整合,才能最终建成一幢完整建筑。在皮奥利(1992)看来,这是反映灵活专业化特征的一种典型分工情形,因为“为了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商品,既定认知框架内的理解深化与对理解进行再整合以形成不同框架的需求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产生了创新。而这必然适合一种网络结构”[1]。
    (2)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大规模生产企业内部表现为典型的层级制结构。如上所述,由于关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劳动概念和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发生了分离,专业化工人只是每道生产工序的简单操作者和实施者,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与协调以及对专业化工人的控制由企业主或者管理部门负责。这样,企业自然形成了垂直的层级制结构,泰勒制是其发展的一种极致形式。灵活专业化企业与之不同,每个工人不仅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认识其专业领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意义,因此,彼此之间的横向协调既显得格外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市场竞争关系。这样,灵活专业化企业常常表现为一种既分工又密切合作的网络结构。
    (3)灵活性产生的范围经济优势。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随着标准产品生产的增加,由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不断下降、工人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率提高等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专业化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的改进与发明、工人的细微分工可以降低标准产品的价格,扩大市场需求,由此产生规模经济的良性循环。比较而言,由于灵活专业化依靠具有熟练技艺的工人操作通用机器设备生产顾客定制的产品,产量的扩大需要机器设备和工人的相应增加,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但是,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根据顾客的需求,可以灵活、及时地生产多种相关产品,同时通过利用手工技艺扩展差异化产品市场,不断改进和发明灵活通用技术和设备等途径实现范围经济优势。
    19世纪以前,各行业的手工工厂是典型的灵活专业化生产。19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各国的制造业部门,尤其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旨在利用规模经济的大规模生产组织即大型层级制公司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灵活专业化理论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灵活专业化不再重要,相反,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行业,具有灵活专业化特征的企业的竞争力正与日俱增。最典型的情形是一些中小企业产业区,例如意大利北部以服装、陶瓷等传统产业著称于世的第三意大利。[2] 其中,中小企业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契约形式建立起既竞争又密切合作的网络。每个企业之间既有专业化分工,各自从事某种产品或者某一产业的某个环节,同时又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灵活地调整生产过程。研发、培训、营销、信贷等对于每个企业至关重要,而超越个别企业能力的共享服务则由专门的机构提供。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大公司也越来越具有灵活专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各个子公司之间既有专业化分工,又能灵活生产非标准化的产品,而研发、营销、融资等服务则由专门的子公司提供,例如日本的一些企业集团。
    2. 生产组织演化:多种因素影响的随机过程
    对于大规模生产一度取代灵活专业化成为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现在后者在一些地区又重新崛起的历史演化过程,特别是围绕技术变迁、市场需求等因素和生产组织演化的关系,灵活专业化理论尤其反对生产组织演化的技术决定论和市场决定论,它提出的独特解释认为生产组织演化是一个受到技术、市场、企业战略、政府政策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随机过程。
    (1)生产组织演化的非技术决定性。一定时期的生产组织总是建立在既定技术水平之上并随着技术的变革而做出相应的调整。19世纪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分工程度低,生产主要依靠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手工技艺,因此无论是家庭生产,还是后来的手工工场,都以手工劳动为基础。随着分工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机器设备,与之相适应,手工工场逐步发展到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工厂制度。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钢铁、石化、铁路等资本密集行业相关技术取得突破,旨在利用规模经济的现代多单位公司逐步兴起,并成为美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生产组织。[3] 灵活专业化理论认为这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认为这种把技术变迁描述为沿着狭窄轨道前进,生产组织则对技术变迁做出反应和调整的观点,不仅忽视和否定了技术变迁路径的多元性,而且无法解释现实中灵活专业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并存与重新崛起。
    相反,灵活专业化理论认为生产组织演化不是由技术决定的。他们追随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将灵活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视为两种不同的“理想—类型”,否认二者之间由技术效率决定的替代关系。在他们看来,出于以下三个原因,技术变迁的轨迹不是惟一的,而是更像一棵多分枝的树,呈现出交错复杂的不确定和多样化特征:一是人们从自然获得知识的路径有多种;二是对某种路径的选择不一定因为该路径更经济,而是因为那些控制资源和获得利益的人首先做出了选择,接着其他人进行了模仿;三是技术变迁存在路径依赖。[4] 也就是说,人们对某种技术或者工艺设备的投资,可能将技术变迁锁定在低效率的路径上,甚至阻碍人们实践与探索其他更有效的路径。这意味着,即使承认不同生产组织以不同的技术为基础,也不能断言一种生产组织取代另一种生产组织是因为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技术优势。现实中大规模生产在一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近来灵活专业化再次兴起的事实表明,两种生产组织的变迁不是由技术优势决定的。由此他们断言生产组织演化并非取决于技术变迁。
    (2)生产组织演化的非市场决定性。以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为例,灵活专业化理论认为特定类型的市场只是某种生产组织产生、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首先,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适合特定的市场类型。灵活专业化强调企业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尤其是将合作与信任视为核心。对组织内外竞争的强调意味着灵活专业化以企业自由竞争代替了大规模经济时代大企业间的垄断竞争。但是又与弱肉强食式的完全竞争不同:在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中,竞争手段不再是竞相压低工人工资、降低价格,而是产品、工艺和技术创新;为了维持彼此间的合作与信任,对市场进入、价格竞争需要予以一定限制。总之,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相对应的市场表现为动态不完全竞争。[4]
    其次,灵活专业化适应易变的多样化市场需求。19世纪末以来,尽管大规模生产在标准化产品市场占据优势,但是在非标准化的“缝隙”市场,手工生产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大规模生产需要的专业化机器设备往往依靠通用机器设备生产,而通用机器设备却是由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生产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发达国家的标准化产品需求日渐饱和,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引起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大规模生产的扩散导致世界标准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为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三,灵活专业化不是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的被动反应。灵活专业化理论反对将生产组织演化视为对外生的市场变化做出被动反应的过程,认为这种市场决定论违背了灵活专业化理论的基本假设——在生产组织演化过程中,企业战略是主动适应和塑造市场,而不是被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除此以外,社会上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国家的管理体制、政府实施的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企业生产组织的演化。
    (3)生产组织演化是多种因素影响的随机过程。既然生产组织演化既不是完全由技术决定的,也不惟一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那么到底什么引发和决定生产组织的变化?在灵活专业化理论看来,由于生产组织根植于社会关系构筑的制度安排之中,因此生产组织的演化是由复杂的多元化社会关系决定的,其中既涉及技术、市场等经济因素,也关涉政府政策、体制等政治社会因素以及企业战略、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至于社会关系的变化,灵活专业化理论反对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以社会关系的相机性和复杂性否定社会关系之间的因果性,认为各国、各地区社会关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不存在普遍性的社会变化规律。由此出发认为生产组织演化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影响的随机过程。
    就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而言,由于它需要运行于既竞争又合作的制度环境,因此,尽管微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利用范围经济更加容易,采用灵活专业化生产技术的成本不断下降,适应短产品周期的灵活生产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多样化的产品。但是,其兴起还得益于一系列条件:企业战略由追求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由价格竞争向创新转变;由于大规模产品市场饱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各国的经济政策开始由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转向刺激供给和生产组织创新;分权体制的实施使各地具有试验不同生产组织的自主空间,尤其是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合作提供的培训、投资、融资和合作网络推动了中小企业网络的形成;人们对大规模生产局限性的认识越来越深;特定地区的民族、社区和宗教文化为灵活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氛围。
    二、一个简单评价
    从灵活专业化范式出发,灵活专业化理论构建了一套从微观生产组织、市场到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构架,突出了灵活专业化生存和成长不同于大规模生产的特殊制度环境。敏锐地观察到了中小企业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动态网络的比较优势,大规模生产组织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趋向灵活的发展趋势。但是,灵活专业化理论作为一种分析企业生产组织演化的理论框架是不严密的,同时也有待经验的检验。
    首先,它没有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解释框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关于技术与生产组织的关系,他们一方面否认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将技术变迁与生产组织演化视为多种因素偶然作用的结果,反对将灵活专业化的兴起归因于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又认为灵活专业化是一种能够利用范围经济、技术上有生命力的生产组织,从而暗示技术对生产组织的决定性;(2)关于市场与生产组织的关系,他们认识到灵活专业化的优势在于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和易变的特征,但是同时否定市场变化对灵活专业化的兴起具有决定作用,认为灵活专业化是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市场的生产组织;(3)由于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关系的因果性,生产组织演化成了各种因素偶然决定的过程,其理论也成了既不能证伪,也无法证实的一种主观假设。
    其次,它的论证经不起严格的经验检验。由于缺乏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灵活专业化理论既不能根据长期的序列数据做出检验,也不能进行横向的宏观统计数据验证,只能利用一些精心选择的案例予以证明。但是,由于对同样的案例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因此,萨贝尔(1989)承认,案例不是一种好的证明方法。[6] 例如,对日本的丰田主义生产方式到底是灵活专业化,还是大规模生产的灵活化就存在争议。此外,灵活专业化的许多论断经不起经验考量。例如他们曾提出,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将以具有综合技能的员工代替专业化人才。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工资重新恢复弹性后,由于专业化工人工资的下降,企业将更多地雇用专业化工人而不是具有综合技能的员工。再如,他们认为企业使用的设备将更加灵活、价格更为低廉的判断也与企业日益依赖昂贵、复杂的专业化设备的情况不一致。
    第三,灵活专业化尚未成为生产组织的演化趋势。尽管他们将灵活专业化视为一种“理想—类型”,主要为了透过该范式认识生产组织趋向灵活的趋势,尽量模糊采用灵活生产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区别,但是他们的主导范式包括中小企业积聚的第三意大利等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它存在两个致命缺陷:(1)适应的产业领域有限,重大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组成的协作网络适合产品创新和工艺改进,但是涉及整个生产过程的重大技术创新和系统创新则超越其研发实力,需要大企业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由此决定了灵活专业化中小企业往往限于纺织品、服装、鞋、陶瓷、标准化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的成熟产业;(2)灵活专业化取决于能否从动态的细分市场获得范围经济。现在没有多少证据表明大规模产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与大规模生产引致的规模经济相比,灵活性往往处于次要地位。
    总之,在技术与生产组织急剧变革的十字路口,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协作网络并没有成为生产组织演化的明显趋势。相反,在那些中小企业积聚区,成功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力的增强,总是倾向于扩大规模。
    三、启示
    尽管灵活专业化理论存在有待克服的理论问题,中小企业网络将取代大企业的预言也有待检验。但是,它揭示了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条件下企业生产组织的演变趋势,特别是中小企业网络应对动态细分市场的有效性。它提出的有关生产组织演化特别是灵活专业化发展依赖特定的制度安排以及经济体制调整等主张,对我国在国际竞争愈益激烈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生产组织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特别重要的是,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需求管理与促进供给并重,推动企业生产组织创新;优化整合现有中小企业产业区,构建真正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动态网络;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产业区提供融资、人才培训、研发等网络化平台;尽快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约束,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PIORE M.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nd the Classical Revival in Economics[M].STORPER M, SCOTT A J. Pathways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1992.
    [2]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MICHAEL J, SABEL CHARLES F. 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Possibilities for Prosperity[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5]青木昌彦. 日本经济中的信息、激励与谈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SABEL C.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and the Re-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C].Hirst Paul, Zeitlin Jonathan. Reversing Industrial Decline. Oxford: BERG, 1989.

 

Tags:企业生产组织演化的随机性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