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正文

“网络”新生产方式的革命——网络经济与生产方式关系研究系列之二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福州)2008年10期第30~33页 杨志 赵秀…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社会”,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神话。网络基于它特有的内在本质,同时承载了技术与经济二重属性,这二重属性的交互作用使它作为一种越来越被“认同的力量”,成为“全球性转变”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新质的生产方式,并对以往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关键词:网络 网络二重性 经济结构变迁 新质生产方式
    作者简介:杨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872);赵秀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博士生,内蒙古财经学院讲师。(呼和浩特 010051)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不仅宣告了网络社会的崛起,而且宣告了传统经济“千年的终结”,世界互联网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2007年,在中国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网络神话”①:先有巨人网络的网络游戏——“征途”在美国资本市场成功着陆,又有阿里巴巴的网络交易平台——B2B在香港股市成功挂牌,还有淘宝投入5000万——激活阿里妈妈打造出巨大的网络广告超市;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12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6.7%,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3%,中国移动增值服务市场规模达10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然而,在这些“神话”中,最能说明“网络”具有全新意义的事件,则是国际奥委会与中央电视台就“2008年奥运会中国地区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传播权”的合作,以及第三方网上支付方式在C2C交易中的普遍应用和在垂直B2C交易中的快速升温。因为前者为“移动增值”及相关网络产业和以“三网合一”为特征的网络经济,开辟了怎么想象也不过分的市场需求;后者为越来越多的网络购物和传统行业进军B2C创造了怎么想象也不过分的信用空间和发展空间。②
    这些事实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的确不仅“世界是平的”——互联网能够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企业连接在一起;而且“世界是新的”——“网络”作为一种越来越被“认同的力量”,已成为当今企业不能不采用的新的生产方式,并越来越出神入化地改变着传统经济的业务方式和企业家的互动方式;与网络这一崭新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网络产品、网络技术、网络服务、网络企业、网络产业、网络经济,已成为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中的资源、技术、人才、资本风起云涌的方向标。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如何从理论的高度、特别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阐释网络这一新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经济变形、生产方式演进的问题,应当是理论界特别是经济理论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的内在本质与二重属性
    (一)网络是一个具有整体性与交互自主性的复杂集合
    内在本质,是存在于某些事物内部的特殊属性,以及由此决定的这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一般说来,网络的内在本质需要用一种数学模型,即图论来阐述。不过,若从简单而形象的角度揭示网络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功能,可以解读网络的几种英文表达形式,即Internet、meshwork、network。例如,在network中,网络的内在本质是用net表征的一种结构,即用横竖线编织或用经纬线绳,按照一定规律连结而成的具有透孔的——如蜘蛛网那样的整体结构;而网络的外在功能则是用work表征的一种由结构而产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即一种由横与竖或经与纬连接在一起从而产生的相互作用。把net与work合成在一起network就说明了网络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整体性、交互性、自主性特点并有规律地进行相互作用的复杂集合或动态系统。
    网络作为一个概念早就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但它成为经济的载体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历史上看,1969年9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把数据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上,这个行动应该是构建技术网络的起点。但推动网络发展和应用的真正动因,却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方式的全球性转变。③这种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发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系列创造性破坏活动,例如,微软的微电子创新、IBM的个人电脑(PC)的创新,以及电信方面由于节点技术与数字传输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新连接方式的创新;④另一方面表现发生在世界政治文化经济领域中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如美苏星球大战、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旨在把全球经济纳入美国势力轨道的华盛顿共识等等。
    从逻辑上看,与推动网络发展的生产方式全球性转变的二重内容相匹配,网络及其本身的不断发展也具有二重性。网络的二重性表现在:它既非虚拟又非物理,既是概念又是实践;它既非协议又非技术,既是固定的(节点)又是互动的(关系)。一般说来,以自主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既要借助节点、链路和连接技术,又要借助共同协议,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才能互联起来成为真正可操作的网络系统。伴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网络一直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网、城域网、区域网、国家网、国际网、甚至全球网络,它“包含了一组在不同空间层级上和层级间运行的复杂的网络和过程,从全球到国家,再到区域和地方”⑤。然而,网络空间规模发展得越大,其内在本质和二重属性就越能得到彰显;网络规模越是全球化,它就一定越是开放而多边的技术网络,同时一定越是保留制度差异、面向多重文化的经济网络。
    (二)网络的二重形态:技术网络与经济网络
    从技术角度看,网络是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崭新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把所有独立、自主、自由的计算机连接成互联网,而且还能与传统媒体互联起来实现“三网合一”并由此组成能够提供庞大信息的技术平台(系统)。需要说明,在网络这种方式中,“节点”就是横竖(经纬)链路互连的交叉点,“链路”就是连接节点的线路;所有“节点”和“链路”同样重要和畅通,所有“协议”同样需要遵守;只要满足这二重规定,网络便可以绕过电子障碍,不受“任何中心控制”。⑥应当说,技术网络是全球化背景下一切人文社会交流活动的新平台。然而,本文则把技术网络的功能与作用规定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框架之中,把技术网络的功能与作用限制在网络经济的范围之内。因此,本文把技术网络定义为能够实现当代市场经济主体本性要求的技术基础。
    从经济角度看,网络是经济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网络化表现。在经济学说史上,法国重农学派代表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网络的图形表现模式。真正把经济网络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作为一种专业分析方法,或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空间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派和90年代的瑞典学派。前者把网络作为专业分析工具,着力研究了外部性问题、与正效应和负效应类似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以及技术外溢和本地化问题;后者则把经济网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并且还由此构建了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此外,借助网络分析方法的还有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最早在生产方式基础上,把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家。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是最早把经济关系进行网络化处理并对经济网络进行科学阐释的经济学家。如马克思构建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图示,再如恩格斯关于经济坐标的阐述。⑦
    二、“网络”新质生产方式产生的必然性
    (一)“网络”生产方式产生的外在推动力
    尽管对于网络的研究以及将网络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已有之,网络的内在属性也十分契合市场经济的本质,但网络真正成为一种生产方式则是随着技术网络的成熟、在外在推动力——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推动下产生的。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看,生产方式是与经济结构、经济形态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生产方式的一定社会水平既决定经济结构的一定社会形态,也决定经济形态的一定社会结构。因此,研究生产方式的演进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变迁的理论入手。从方法论角度看,应该从生产和交换的二重角度确定划分经济形态的依据,即生产要素的人文结合方式是划分经济形态的纵坐标,经济活动的交换结合方式是划分经济形态的横坐标。由此,这里把人类社会经历的几种经济形态用“坐标”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图1,通过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过程,并对未来社会经济形态进行预测。
    
    图1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纵坐标和横坐标⑧
    根据马克思经济结构变迁的理论,“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⑨这是因为前者是决定经济结构变迁的物质基础,而后者则是保障或促动经济结构变迁的能动力量。据此,可以得出关于经济结构变迁的几点判断。其一,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到新经济形态需要物质条件,物质生产活动的总体水平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二,经济形态的演进与经济结构变迁的根本动因是科学技术进入经济社会的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经济制度的变革。因此,随着物质生产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处于现在时态的经济形态必然具有过渡性和历史性。
    (二)“网络”生产方式产生的内在张力
    首先,网络承载的技术属性是网络经济产生的技术基础。技术网络把所有的计算机联结成互联网并与旧传媒共同组成庞大的信息网络,使网络经济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由此推动了网络经济的产生和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经济,是以微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技术基础,以经济信息的搜集、分析、管理、传递、(包括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物流配送和金融服务等为运营对象的经济活动。技术网络的形成不仅催生了新兴产业,而且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变革。借助于技术网络,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统一起来,形成具有空间层级的系统,从而使网络经济成为当代市场经济、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全新形态。
    其次,如果对工业革命的历史过程有所研究就会发现,技术革命内在的逻辑和市场需求(即经济关系)的交互作用,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同样,网络经济技术基础的革命必然要求同它相适应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关系的交互作用,网络承载的经济属性是网络经济产生的经济基础。当代经济,尤其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为生产、交换、分配主体的经济形态。这个经济形态生产的动机和目的、生产的方式和内容都是为了资本价值的增值。为此,当代经济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的实质是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并通过这种创新不断建立适应资本价值本性的物质基础。而技术网络的成熟恰恰为这种经济网络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使经济网络关系、市场经济关系最终站在了体现其本性的技术网络基础之上了。
    因此,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过程,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也兼具了技术与经济二重属性。
    三、网络本质上是一种新质生产方式
    (一)网络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联系
    为了明确生产与生产方式的关系,首先要从人类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命题,即为何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说起。为何生产,与其说是生产动机问题不如说是人类使命问题。人类最终使命是借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以实现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发展的问题。如何生产,与其说是生产的方法手段问题不如说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问题。而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决定于产权归属的性质。从经济活动的实际状况来看,产权的归属问题直接关系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和人们经济利益的交换方式。生产什么,一方面与资源禀赋相联系,另一方面与人类需要相联系,这涉及到了资源约束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内含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的生产活动之中,必然衍生出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交互系统:人与人交互作用的关系系统(社会)和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的关系系统,这两个交互系统共同构成了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笔者认为,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人类谋求自身赖以生存发展和享受之各种资料与服务的社会形式和历史形式;作为社会形式,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而制造物质资料和创造精神资料的经济形式;作为历史形式,生产方式是具有一定社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相互耦合且相互作用的指示器和测量器,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与时俱变性和与时俱进性。如同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生产关系。”⑩因此,是生产衍生出了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演进产生了网络这一新质生产方式。具有技术属性的“网络”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指示器;具有经济属性的网络成为经济活动的联结方式和工作方式,亦即生产的社会形式。
    (二)网络作为新质生产方式新在哪里?
    1.在网络生产方式下,信息成为崭新的物质要素,并伴随着信息成为新生产要素,出现了新的物质交换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新物质与新能量所承载的信息的提取、拼接和再创造。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在完全崭新的层次、领域和范围内展开的物质变换活动(11)。
    2.在网络生产方式下,为何生产在当代已演化成为GDP增长而生产、还是为人类福祉而生产的问题,网络把人类生产的动机演绎得更加贴近人类的本质。在传统经济领域中,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交换)过程、分配过程、甚至占有过程实际正在成为社会化的过程,资本社会化是资本本质的一种自我扬弃。在资本本质扬弃过程中,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以及人的闲暇问题都被提到了经济活动的视野之内,为人类福祉而生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在网络生产方式下,如何生产由借助于传统的机器生产升级为借助于强大的技术网络而生产。与传统工农业经济不同,信息技术成为网络经济的技术基础,信息产业也显示出有超过钢铁、汽车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的势头。“三网合一”的技术网络为市场交换活动提供了广阔的交互平台,把交换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信息技术更新了金融手段和信用体系,为交换行为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互联网还改变了市场交换空间和交换方式,使原来集中型的商品交换网络变为以商业中心和批发商为中心形成辐射型的销售渠道和配送体系。
    4.在网络生产方式下,经济活动日益自主化、社会化;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愈加网络化。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经济活动中,众多网民基于开放、平等、共享以及全球协作的原则,借助于信息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在网络生产中展开了大规模协作生产,如维基百科全书,网络主体由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收益向追求声誉、名望等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方向转变。伴随着网络主体的日益分散和资本的社会化,在很多产业中,尤其在互联网产业中出现了更多的利基市场,网络经济中的长尾市场不断冲击着垄断经济。
    结语: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看,每当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发生变形、变态乃至变迁的时候,经济社会大致处于比较典型的历史中介状态。网络经济具有现在与未来两个经济时代之间所特有的中介性质,它是市场经济向未来经济(服务经济和合作经济)变迁过程中的新形态,网络生产方式和网络经济是构架在市场经济与未来经济之间的桥梁。
    注释:
    ①参见:艾瑞咨询研究iResearch数据,源自iResearch. cn艾瑞网。
    ②据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突破1000亿元,预计2008年仍将保持100%以上的增长,有望达到2100亿元。
    ③⑤参见英彼得·迪肯著,刘卫东等译:《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100页。
    ④“节点”技术,是与信息发布“点”和信息控制交流“中枢”相关的技术,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应该是电子交换器wiches和路由器router。不同于传统的传输技术,具有高新特质的传输技术,应当包括光缆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等等。
    ⑥参见曼德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版,导言,第8页。
    ⑦杨志,赵秀丽:《网络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解——网络经济与生产方式关系研究系列之一》一文中对此进行详细阐述。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⑧参见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57页。
    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页。
    ⑩参见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7页。
    (11)参见杨志:《信息网络与当代经济》,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林澜:《价值创新与混合战略:网络经济时代对战略的重新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Tags:“网络”新生产方式的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