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03年和2005年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契约实施环境的影响,并重点考察了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
(1)与掌握实权的政府官员建立政治联系能够显著改善民营企业的契约实施环境,而且这些官员的地位越高,其影响越显著;(2)政治关联是否能够改善企业的契约实施环境与官员的类型有关,如果官员属于“帮助企业发展”类型的,则这类官员的比重越高,政治关联越能够改善契约实施环境;(3)董事会中是否有政府官员以及总经理是否由政府任命对企业契约的实施环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4)比较基于世界银行2003年和2005年调查数据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相比之下,若采用前一套数据进行回归,则政治关联对企业契约实施环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这就意味着,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类政治关联对企业契约实施环境的积极作用正在被其消极作用所抵消。因此,消除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制度和政策障碍仍然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
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企业的契约实施环境,但利润水平、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契约环境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优秀”的企业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保护,这与聂辉华(2011)的研究不谋而合。聂辉华(2011)研究发现,中国存在普遍的资源配置错误,即“优秀”的企业没有得到“优秀”的资源。本文的研究则对我国普遍存在资源配置错误这一现象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缺乏西方主流标准所列出的契约和产权制度的背景下取得的,而这些被认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Jefferson and Rawski,2002;Allen et al.,2005)。而且,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不仅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而且还经常遭到政府官员的随意管制、干预甚至掠夺。这就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增长形成了掣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政治关联和参政议政成为民营企业摆脱制度束缚、寻求法律保护和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Fisman,2001;陈钊等,2008)。
尽管众多文献对民营企业参政议政的动因和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鲜有文献考察政治关联对企业契约实施环境的影响,更没有比较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影响的差异性。本文则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为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条件下中国经济为何仍能获得高速增长这一现象提供了一种替代性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政治关联都能够帮助企业改善契约和经营环境。有些政治关联不仅不能改善企业的契约实施环境,而且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政治关联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式法律制度的不足,但任何替代性制度的实施都是有成本的。不仅如此,对民营企业契约和生存环境的压制也使得我国的大量储蓄无法转换为有效投资,这就使得内需不足,从而加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Song et al.,2011),进一步带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鉴于此,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产权和契约保护力度,并逐步取消政府官员对民营企业的不恰当干预(如进入董事会和任命企业总经理等),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经验研究的结论是基于2005年之前的数据得到的,近年来,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2008年以来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否会恶化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否会加强民营企业进行参政议政的动力?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契约实施环境以及经营绩效的影响是否会有新的变化?未来有必要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该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注释:
①资料来源:《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发展实证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8年1月。
②非常感谢其中的一位匿名审稿人建议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③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建议我们采用该工具变量。
参考文献:
[1]Acemoglu, D., P. Antras, and E. Helpman, "Contract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97(3), 916—943.
[2]Allen, F., J. Qian, and M. J. Qian,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7(1), 57—116.
[3]Bertrand, M., F. Kramarz, A. Schoar, and D. Thesmar, "Politically Connected CEOs and Corporate Outcomes: Evidence from France", 2004, CEPR Working Paper.
[4]Brandt, L., and H. Li,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Ideology, Information or Incentiv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 31(3), 387—413.
[5]Che, J., and Y. Qi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98, 26(1),1—23.
[6]陈钊、陆铭、何俊志,“权势与企业家参政议政”,《世界经济》,2008年第6期,第39—49页。
[7]Costinot, A., "On the Origi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 77(2),255—264.
[8]戴治勇、杨晓维,“间接执法成本、间接损害与选择性执法”,《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第94—101页。
[9]邓建平、曾勇,“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第98—108页。
[10]Fabbri, D., "The Legal Enforcement of Credit Contracts and the Level of Investment", CSEF Working Paper No. 57, 2001.
[11]Faccio, M.,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6, 96(1), 369—386.
[12]Fan, J., O. Rui, and M. Zhao, "Rent Seek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Corruption Cases", Working Paper,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6.
[13]Fan, J., T. J. Wong, and T. Zhang, "Politically Connected CEO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ost-IPO Performance of China's Newly Partially Privatized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 265—590.
[14]方军雄,《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第82—92页。
[15]Fisman, R.,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1095—1102.
[16]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第107—114页。
[17]Jefferson, G. H., and T. Rawski, "China's Emerging Market for Property Rights", The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2002, 10(2), 58—617.
[18]Lee, Lung-Fei, "Unionism and Wage Rates: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 with Qualitative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78, 19(2), 415—433.
[19]李坤望、王永进,《契约执行效率与地区出口绩效差异——基于行业特征的经验分析》,《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9卷第3期,第1007—1028页。
[20]罗党论、唐清泉,《政治关系、社会资本与政策资源获取:来自中国民营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09年第7期,第84—96页。
[21]McMillan, J., "China's Nonconformist Reforms", in Lazear, E.(ed.), Economic Transition in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Realities of Reform. 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5,419—433.
[22]McMillan, J., "Markets in Transition", in Kreps, D., and K. Wallis(eds.), Advances in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Vol. Ⅱ.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10—239.
[23]Nee, V.,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2, 37(1), 1—27.
[24]聂辉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世界经济》,2011年第7期,第29—44页。
[25]Nunn, N., "Relationship-Specificity,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7, 122(2), 69—600.
[26]饶妙,“制度环境、企业家政治特征与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7]盛丹、王永进,《契约执行效率能够影响FDI的区位分布吗?》,《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9卷第4期,第1239—1260页。
[28]Shleifer, A., and R. Vishny, "Politicians and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 995—1025.
[29]Shleifer, A., and R. Vishny, The Grabbing Hand: Government Pathologies and Their Cur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0]Song, Z., K. Storesletten, and F. Zilibotti, "Growing Like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1), 202—241.
[31]孙铮、刘凤委、李增强,《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52—63页。
[32]田利辉,《国有产权、预算软约束和中国上市公司杠杆治理》,《中国经济改革》,2004年第4期,第123—147页。
[33]陶庆,《嬗变、缺位和弥补:政治安排中私营企业主利益表达》,《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99—104页。
[34]吴文锋、吴冲锋、刘晓薇,《中国民营上市企业高管的政府背景与企业价值》,《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第130—141页。
[35]吴文锋、吴冲锋、芮萌,《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税收优惠》,《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第141—149页。
[36]俞鸿琳,《政府控制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9卷第1期,第98—102页。
[37]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第9—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