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正文

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一)

http://www.newdu.com 2018/3/8 《南开经济研究》(津)2012年1期第63~100页 陈叶 /叶…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本文围绕社会偏好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背景、模型、测度、外溢以及检验等问题作了一个详细而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实验经济学 社会偏好 不平等厌恶 互惠偏好
    作者简介:陈叶烽,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100875;叶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310027;汪丁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100871
    善良怜悯、追求公平、互助友爱等等是人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整个人类社会能够良好运转和不断进步的润滑剂。但是这种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在经济学中却一直被排挤在经济人假设之外。由于传统经济学经济人自利模型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实验经济学特别是个体行为博弈实验中发现的大量亲社会性行为用主流经济学理论通常无法进行解释。这些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的拒绝分配方案行为,例如Güth等(1982)发现当双方收益支付差距扩大时,人们往往拒绝提议者一个大于零的分配额;独裁者实验中的给予行为,例如Forsythe等(1994)发现即使当独裁者有权利全部占有物质收益时也往往给予对方一部分收益;信任实验中的信任行为及回报行为,例如Berg等(1995)发现投资人往往选择信任对方进行一部分投资,而代理人往往选择一部分份额回报给投资人;礼物交换博弈中的互惠行为,例如Fehr等(1996)发现雇员往往以更多的努力来回报雇主给予的更高工资水平;其他还有公共品博弈(VCM)中的投资行为(Marwell and Ames,1979)以及带有惩罚机制的公共品博弈中的惩罚行为(Fehr and GF11W716.jpgchter,2000a)等等。在表1中我们对其中常见的七种个体行为博弈实验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了一个总结和介绍。
    其中,最后通牒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信任实验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和可信任回报行为及公共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比较典型,因为这三种博弈行为分别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三种经典亲社会性行为,即最后通牒实验响应者对一个正的分配方案的拒绝行为对应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量追求公平的行为;信任投资博弈实验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和可信任回报行为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信任交易行为;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对应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合作行为。在表2和表3中我们分别列举了25篇信任博弈实验研究文献和20篇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文献的基本数据,其数据均说明人们的行为系统地偏离了经济人的自利假设。①毋庸置疑,创建和运用新的经济学理论去挖掘和探索人们违背经济人假设的公平、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动机非常重要,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入手进行文献整理。
    以上所述的这一系列的个体行为博弈实验(特别以最后通牒实验、信任博弈实验和公共品博弈实验为代表),其简洁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经济人假设形成了系统性的强有力反驳。实验经济学家逐渐开始对超越经济人假设的偏好进行研究,并促使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应运而生。根据Kohler(2003)的论述,社会偏好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Veblen(1934)、Duesenberry(1949)、Leibenstein(1950)、Pollak(1976)等人的文献。Rabin(1993)被公认为创造性地正式化了社会偏好理论的第一个基于动机公平的“互利”模型。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Camerer(1997)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偏好”概念。Fehr和Schmidt(1999)、Bolton和Ockenfels(2000)则把社会偏好和实验经济学完整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模型上的构造和分析,标志着社会偏好理论的逐步完善。但是,严格地给社会偏好下一个定义并非易事,现有的相关文献中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或多或少地同时被表述为另外三个相近的概念,即“他涉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亲社会性偏好”(prosocial preferences)和“互动偏好”(interdependent preferences)。②这几个概念虽然形式不一,但都不约而同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与自利偏好对立的立场:人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收益,也会关心他人的利益,社会偏好是其效用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社会偏好可以大致细分为三种偏好,即利他偏好(突出表现为社会福利偏好)、差异厌恶偏好及互惠偏好,分别对应着人们的善良、公平和互助特性。③利他偏好是指人们的效用函数中他人的利益与自身的效用正相关;基于心理动机的互惠偏好认为,尽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人们仍会以善报善,以恶惩恶;基于结果的差异厌恶偏好认为,人们会在处于劣势的不公平和处于优势的不公平时均存在效用损失,而且处于劣势的不公平的损失大于处于优势的不公平的损失。社会偏好的各个理论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
    目前社会偏好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行为经济学中一块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热点,而且其影响力越来越广,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系统性的介绍还比较匮乏。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已文献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偏好,按照其主要模型、外溢性、测度以及检验等问题依次展开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介绍。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详细梳理了社会偏好的几个经典模型,分别对单个的社会偏好理论模型和综合性的社会偏好理论模型予以了详细介绍,主要包括基于动机的互惠偏好模型、基于结果的差异厌恶模型和作为利他的社会福利偏好模型以及几个复合模型;第二部分对三种经典的社会偏好(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差异厌恶偏好)的测度进行了一个文献上的梳理,这为后续的对亲社会性行为进行社会偏好的检验提供了一个分析基础;第三部分我们重点列举和介绍了社会偏好具备外溢性的文献证据,从而说明实验室观察到的亲社会行为或社会偏好确实真实地反映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偏好;第四部分我们从实验设计和分析的角度,分别对最后通牒博弈中响应者的拒绝行为、信任博弈中的信任投资行为和可信任回报行为以及公共品博弈实验中的合作行为这三个方面的社会偏好的检验问题进行了一个文献的梳理,通过梳理我们实际上是可以发现不同的实验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受不同的社会偏好驱动,即社会偏好会呈现异质性。
    
    
    
    一、社会偏好的理论模型
    不同于以往经济学单独停留在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层面,社会偏好理论之所以具备学理上的建设性是因为它具备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经济学模型。随着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这些理论已经展现其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和影响力。依据社会偏好理论各个模型的内在联系及区别,我们在参考Kohler(2003)和Ottone(2006)的分析基础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并制成理论图1。
    
    图1社会偏好理论各模型
    该理论图中,长方形内表示单种偏好的理论模型,主要是互惠偏好模型、差异厌恶偏好模型和作为利他的社会福利偏好模型,每个模型只囊括一种社会偏好;椭圆内表示结合两种社会偏好的复合模型,如图所示,Charness和Rabin(2002)的模型结合了互惠偏好和社会福利偏好;Kohler(2003)的模型则是社会福利偏好和差异厌恶偏好的“复合体”;Falk和Fischbacher(2006)则把差异厌恶偏好及互惠偏好综合到他们的模型之中,下面我们分别予以介绍。
    
    (未完待续)

 

Tags: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