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是经济学家从物理学中借鉴并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其初始含义是力的平衡,或者用来表示没有内在变动倾向的一种状态。经济均衡的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体系中一个特定的经济单位或变量,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如某种商品由于需求与供给均衡而被决定的价格。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对单个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则是对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这里,某一时点上的均衡状态最受关注,而变化却成为从属。
当经济研究的对象从微观个体扩展到宏观总体的时候,由于静态方法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因此对动态均衡分析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强烈。凯恩斯最先提出宏观经济理论,在该理论中经济过程和发展的基本节律是经济主体的预期、决策和调整周期,由此派生出经济学的宏观时间背景概念。由于从一开始就关注经济变化特别是经济增长的过程性问题,于是在宏观经济学中时间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变量,后来者也尝试了诸多动态工具。但动态模型基本上还是依据“静态瞬间”的基本分析方法,并在求解之后仍回到比较静态的解读中去。
1980年代形成的演化经济学,则尽力抛弃新古典经济学以牛顿力学为理论基础的静态均衡分析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及效用/利润最大化假设,试图在进化论的基石上运用系统、演化和整体的观点建立动态演化分析框架。在演化经济学看来,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也非绝对,因此经济系统的均衡是相对的,而非均衡才是经济系统的常态。此外,演化经济学家也强调路径依赖的时间特性,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初始路径一旦选定,便会在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下进入某种锁定结构,而经济自组织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发协调时空结构实现的有序发展状态。
路径依赖理论本身便暗含了时间的特殊性和一维性以及地点的特殊性和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在研究方法上演化经济学更注重历史主义整体论的方法而非个体主义方法,但无论是历史主义的要求,还是研究对象从个体再回到群体,都意味着经济分析的时间尺度被延长。新制度经济学则通过在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方面的创新,一方面保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和竞争等核心,另一方面又取消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并引入制度分析和新的时间维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
演化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在局部为经济学“另辟奇径”,统计和计量方法也在技术上为经济历史研究注入了新风格,但以均衡理论为代表的静态经济分析依然是经济学的基础性框架。马歇尔当年曾感叹“时间因素几乎是每一个经济问题的中心难题”,而到目前为止时间分析仍是主流经济学最大的软肋。
相对论和社会学时空观的借鉴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支柱之一。爱因斯坦摒弃了牛顿用于描述宇宙的绝对时间与绝对空间,引入了取决于观察者相对位置与相互接近速度的相对时间与相对长度概念,并且提出时空在引力作用下会弯曲和变形。在相对论中,时空源于物质的运动,空间由物质运动的距离构成,所有物质的运动都会形成距离,而将某一物质(在相对论中是光)运动的距离作为标准,就产生了时间单位。因此时间就是空间,是某一特定物质运行的距离,这就是时空的相关性。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把时间作为独立于三维空间的另外第四维,相对论则认为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因此并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关于宇宙和自然的时空观念。
社会学自198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社会时空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经济学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其中吉登斯的结构化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十分典型。社会学结构化理论关于时间在个体行动中体现的即期性、在生命过程中体现的有限性和在社会活动中体现的例行性的分析;关于将空间与社会活动的关系分为纯粹物质的地点,包括人文环境的场所和由于例行分化形成的区域化等类别的方法;关于现代社会中时间与空间日渐分离,社会生活呈现各种时空压缩、时空延伸和时空结构重组现象,对在场可得性的依赖关系发生变化的观点;关于以场域概念体现时空范围内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与构型,且各种外在制约因素通过特定场域作用于其中行动者的观点等,都可以为经济学的时空分析所利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