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传统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序状态,进而社会生产比例失调,爆发经济危机。然而,根据广义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的理论,开放性和非平衡性是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同时,在复杂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具有系统内部各经济主体协同性的特征。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满足自组织系统成立的必要条件。虽然生产决策由单个资本家作出,但是他们会受到利润率的支配,其行为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通过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协作,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有序状态有可能自发形成,其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支配各子系统行为的“序参量”能否形成,利润率便充当了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序参量”这一角色。
关键词:经济危机 比例失调 耗散结构 协同
作者简介:朱奎(1974—),男,江苏省宿迁市人,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消费需求不足、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具体成因,“比例失调论”是其经济危机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例失调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资本家的分散决策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状态,使得整个社会生产比例失调,社会再生产不能继续进行,爆发经济危机。但从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的角度看,对一个系统而言,当其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处于无序状态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协同,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无序状态有可能会自发地走向有序。资本主义生产“无序”的分散决策是否可以达到“有序”的经济运行,关键是看它是否具备“自行创生”的条件。
一、系统演化的竞争与协同
系统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系统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竞争使系统趋于非平衡,而这正是系统自组织的首要条件;协同则在非平衡条件下使系统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支配系统整体的演化,进而形成有序的状态。
当一个社会或经济系统满足一定条件时,才有可能由无序状态自发地演变成为一个有序结构。系统最终的形态由演化过程中系统内部各个组分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决定。系统的开放性是有序结构形成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一个系统要想形成并保持有序结构,就必须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引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负熵”流,保持系统的自由度,即只有在开放条件下,一个系统才有可能保持有序状态。①
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有序结构形成并得以保持的内在依据。系统要形成有序结构,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不能各自孤立,也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线性联系。在线性相互作用下,作用双方的质量相当,各种作用之间很少发生关联,因此,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很少协同甚至根本没有协同。与此相反,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各种作用相互关联起来,形成协同,因此,系统才能产生整体行为,进而形成区别于原有系统结构的新的有序结构,并将这种状态保持下去。系统在以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为动力产生协同效应的同时,还会受到系统内外“涨落”随机因素的影响。任何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放大并波及整个系统,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或者变成另一种有序状态。任何一种有序状态的出现都可以看作是某种无序的参考系失去稳定性的结果,因而,系统就可以通过“涨落”达到有序。②
最为重要的是,在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过程中,各个子系统间的竞争与协同会产生“序参量”。而“序参量”一旦形成,则表明系统各子系统将服从“序参量”的主导地位,虽然个别子系统的无规则运动仍然存在,但总体上是有序的。“序参量”在整个系统中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它支配和规定着各种子系统及其参量的存在和行为,决定着宏观整个系统的有序程度。“序参量”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与合作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和运动,它始终贯穿在整个系统的演化过程之中。“序参量”是整个系统演化的关键,决定着系统演化的方向和系统的有序程度。
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受“涨落”的影响,在非线性作用下形成协同,同时受“序参量”支配向有序状态演化。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是否存在这种机制或者具备这些条件,使得各子系统之间的无序竞争形成整体的协同,进而走向有序的状态呢?③
广义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性、耗散性与协同性。从广义系统论的视角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比例失调”问题,关键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与竞争。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固然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它毕竟是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存在走向无序与有序两种趋势,“比例失调”是否会促使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取决于其自身的“序参量”能否形成。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无序与有序
(一)“比例失调论”的传统解读
马克思认为,“每个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都有一个特点:这里的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控制。每个人都用自己偶然拥有的生产资料并为自己的个人的交换需要而各自进行生产。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到底是否能卖出去。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已经表现出来,并且越来越走向极端。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加剧社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工具正是无政府状态的直接对立物:每一个别生产企业中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所具有的日益加强的组织性”⑤。所以,“均衡化过程全是偶然的。资本在特殊诸部门的应用比例,只因有一个不断的过程,才归于均衡。这个过程的不断性,是以一种不断的不均衡为前提。它必须不断的,屡屡强力的,使这种不均衡,归于均衡”⑥。
在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用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分析社会生产比例后,希法亭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危机比例失调论。希法亭认为,“很明显,在整个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门之间必然存在的比例关系,对于每个个别的生产部门来说,也必然以类似的方式存在。但是,这种图式同时也表明,只要保持这些比例,资本主义生产——不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就能不受干扰地进行。相反,在比例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例如在已消耗的和新投入的资本之间的比例遭到破坏的条件下,即使是在简单再生产中,危机也可能发生”⑦。保罗·斯威齐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可希法亭的观点。斯威齐认为,“要是所有的商品都按它们的价值出售,那就是意味着,各种物品的生产比例关系是‘正确’。但是,这些正确的比例,资本家们是无法预知的,它们也不是在一个总计划中规定的”⑧。所以,“比例失调,始终都是危机的一个可能性因素,而且,在一切危机中,不论基本原因是什么,比例失调几乎肯定的是一个使问题复杂化的因素”⑨。但是,斯威齐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认为,不能过分提高比例失调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性,消费不足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自组织性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可以分成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与工人各自形成一些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均形成了竞争与协同关系。对于资本家而言,一方面存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又会在技术、原材料、市场占有、对抗工人阶级等方面处于合作状态。对于工人阶级而言,为了提高在与资本家谈判中的地位,合作是必需的,不过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工会地位的变化则是竞争与合作程度的体现。在竞争与协同的过程中,利润与工资分别充当着支配资本家与工人行为的“序参量”角色。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系统自身也不断演化,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程度越来越高,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整个社会生产“无序”导致的“崩溃”并未出现。相反,整个社会生产的有序与单个企业生产的有序程度同向递增。⑩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11)。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比如,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金融资本流动以及技术交流等等。通过这样不停地从外界引入负熵,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自由度就不会降低,从而不会必然变得无序。
第二,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虽然经济主体可以根据其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错综复杂。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存在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一方面又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方面又存在癖好等集成效应;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使用也存在外溢。总之,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间都不存在着明确的线性关系。这一系统是一个无法准确定量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多样化的后果,这就为系统自组织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已经远离平衡态。在早期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不细,生产力不发达,商品生产与交换稀少,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主体基本能够自给自足,技能差异不大;从财富与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来看,整个社会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不大。而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到最后社会产品的分配状况,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两个阶级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分层。另外,从社会行业分工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个体之间掌握的技能逐渐专业化,具有很大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必须相互协作才能够继续生存。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这就偏离了混沌无序的平衡状态,从而有可能演变成为其他形态。
第四,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资本家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决定从市场上购买多少生产资料、雇佣多少劳动者以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社会生产是由每一个资本家单独决定的。由于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由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在其作生产决策时,虽然主观上是不受制约的、自由的,但客观上会受到利润率的限制。资本家在行业内部的相互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而在行业间,受逐利性的驱动,资本家在投入资本时会在各个行业间进行选择。由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通过资本在各个行业之间的流动,整个社会形成平均利润率。通过资本家的试错行为,当社会形成平均利润率时,各个行业生产都达到平衡状态,整个社会的生产就会处于一种稳定的有序状态。可见,利润率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虽然由于垄断等因素使得平均利润率很难形成,但是系统内其他组分的行为是受其支配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具备自组织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虽然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序状态中,但是,通过系统内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协作,通过资本家不断的试错行为,在一定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是可以自发地达到有序状态的。这种个别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12)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与协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其中生产力起主导作用,它是革命的因素,而技术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力水平。随着技术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整个宏观层面上看,表现为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确定的进程;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但是,对某一个国家与社会、某一个时期而言,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灾害、疾病、战争等种种自然现象与人为事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会受到一些干扰,从而产生波动。这些干扰就可以看作系统中的涨落,涨落有大有小,其方向也具有不确定性。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技术水平的状况决定了生产投入中各种要素的合理比例,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就会变得不合理,各种生产投入资料就会重新配置,以形成新的平均利润率与生产秩序。此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在短期内冲击原有的生产秩序,导致社会生产比例失调。但是,比例失调并不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
相对于原有的社会生产比例而言,各种因素影响着经济系统中的主体,从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但这些影响因素对社会生产的作用方向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它们的影响可能会相互抵消,涨落变小,从而对原有的生产秩序不会产生过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行业,这些行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其中一些行业对整个社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中,19世纪的纺织业,20世纪初期的钢铁、化工行业,20世纪中期的石油、汽车行业以及现代的计算机、网络行业等在各个时期对经济起着主导作用,而同时期的其他一些行业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则相对要小一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会发生比例失调,但并不必然会发生在主要行业中。当一些次要行业生产发生比例失调时,其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影响被其他行业消化和吸收,在整个社会生产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不会引发经济危机。(13)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行业也越来越多。单个行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对整个社会生产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小。比如,在资本主义早期,纺织业对整个社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而在20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经济系统中,制造业、汽车行业、石油化工行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即使在一两个主导行业中生产发生比例失调,由于其影响力的降低,对整个社会生产秩序的冲击也会降低,从而可能被其他行业所抵消,不会造成经济危机。
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与试错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比例失调并不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只要在社会再生产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超过临界点,一时的比例失调、几个行业的比例失调能够被整个社会生产消化吸收,从而走向有序状态。
三、比例失调与经济危机
自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后,经济危机作为它的孪生子就始终困扰着人们。资本主义的拥护者与反对者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危机的成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社会生产比例失调,是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根据广义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在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由资本家个人分散决策的资本主义生产确实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无政府、无计划状态,可能会导致全社会生产比例失调。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从广义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受利润率的驱动,资本家会在竞争与协作中,通过试错找到社会生产的合适比例,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从无序走向有序。所以,这种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会导致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严重不平衡。而且,由于涨落作用之间的相互抵消,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生产比例失调能够被经济系统所承受,并不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演化,政府宏观调控与计划也开始在社会生产中发挥调节作用,他组织与自组织共同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秩序。因此,这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生产比例失调,比例失调也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当然,从理论层面来看,资源的有效配置必然要求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合理流动,实现利润率平均化,进而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序参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序参量”的形成。其中,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既有资本所有者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其外部的客观因素。在经济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私有制和对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运行的协同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对“序参量”的形成也构成了极大的障碍。
注释:
①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14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第30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③应该指出的是,本文没有考虑包括需求不足、利润率下降等在内的其他因素对资本主义经济无序与有序的影响,而只是从“比例失调”的角度展开分析。
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2、6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⑥[德]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分册,第44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9。
⑦[德]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第289页,福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⑧⑨[美]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第176、177页,陈观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⑩刘昀献:《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1)。
(11)孔寒冰:《对外开放: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外在动力》,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1)。
(12)纳尔逊和温特曾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这一问题(Richard R. Nelson and Sidney G. Winter,“Evolutionary Theorizing in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
(13)陈其人:《资本主义生产无计划理论的终结》,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