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资本论》是140年前出版的历史著作,因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对人类命运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著作,不论赞成的和反对的,都忘不了它。我们应当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来看《资本论》。从19世纪的历史看,《资本论》的全部原理和结论都是正确的。从今天世界的现实看,《资本论》的有些原理和结论就已过时。以历史学说来套解今天的现实,或以今天的现实来否定历史学说,都有失片面。在马克思时代应重在它的原理和结论的应用,在今天应重在它的能获得科学原理和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应用,以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与现实 双重视角 否定与肯定
作者简介:胡培兆,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厦门 361005)
《资本论》是古典马克思主义的巨著。从马克思生前《资本论》第一卷问世的1867年算起,今年刚好是出版140周年。现在有关马克思的事已不那么普遍让人关心了,我的这篇小作就算是一个淡化中的小小纪念吧。不能否认,马克思的学说特别是他的《资本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对人类命运影响最深远的社会学说,全世界不论赞成的和反对的,实际都忘不了它。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即使更加淡化了,也会永留史册。对这样重要的学说,今天全盘地简单地肯定和否定,都有损马克思学说的真实价值。我的观点是,要么不说,要说就说个实在,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全面考量,给个客观评价。
一、双重视角的必要性
从历史看,《资本论》客观地反映了以英国为典型的19世纪资本主义的真实,它的全部原理和结论都有充分根据,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绝对真理。所以工人阶级普遍接受马克思的学说,把《资本论》当做是自己的圣经,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从今天世界的现实看,《资本论》的有些原理和结论已过时,没有必要讳言或强辩。有过时,才需要发展。经济学和任何社会科学一样都是历史科学,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但没有永恒的真理。时代发展了,情况变化了,按照过去历史材料得出的原理和结论,就要被按照现实材料得出的原理和结论所代替,是必然的,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看,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历史发展了,情况变化了,原来结论所根据的材料发生了变化,理论就要跟着发展更新,是极自然的。所以马克思说,我们“所考察的经济范畴,也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①也因此,不同时代应当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我们不能事事处处以历史学说来套解今天的现实,也不能以今天的现实来否定历史学说。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②并举例说,将使用弓箭和石刀、偶有交换的火地岛居民的政治经济学和使用蒸汽机、纺织机、有铁路、银行的英国人的政治经济学等同起来,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之所以在中国边缘化,主要就是因为过去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教学、科研、宣传和实践中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倾向所造成的后果。这是个沉痛的教训。
二、《资本论》有些理论已过时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般都说个别论断已过时,或含蓄说“要抛弃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马克思的理论涉及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这“个别论断”是什么,没有具指明讲。而且,既然需要抛弃的只是“个别结论”,那末总体上都还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大概“为尊者讳”吧,可这不符合马克思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我们不妨直言明说。就经济学而言,在我看来,有些原理就已时过境迁,已不适用于今天。这里列举几例如下:
(一)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总体上已不存在。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特别是发达国家,当代工人阶级的命运不是日趋恶化、越来越悲惨,也不再是“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因此寿命也不是越来越短、身材也不是越来越矮。
(二)劳动力价值由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已基本不适用。劳动力价值由最低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原理,反映当时的真实,而且马克思基本上也是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那里继承过来的。如李嘉图说:“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③现在不同了,发达和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普遍升值,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如此,就是像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跟上。最低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是这些国家社会保障的基本标准,就是失业工人也有温饱保障。如英国现在失业工人每周有64英镑的保障。就业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当然要高过这个连失业工人都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而且现代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因子增加,智力生产和再生产需要有更高的生活条件,如教育费用、一定量的高蛋白食品、家用电器、白领服饰、书籍、年假旅游等等。没有这些条件,就会压抑智力的发展和再生产。因此,劳动力价值不能再限于马克思时代填饱肚皮了。
(三)与上一点相联系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再以降低劳动力价值为条件。马克思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生活资料价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的。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周劳动小时虽然由马克思时代的一般72小时缩短到一般40小时,但不仅劳动力价值大幅提高,剩余价值量更是大大增加。这是因为现代知识劳动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比马克思时代大得无比,以致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并增不悖。
(四)资本已是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范畴和统治范畴,是剥削手段,吸血鬼。今天资本范畴已走出社会制度禁区被普遍使用。它不过是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对资本家的理念也要转变。现代资本家是经营资本的专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一样,是褒称。现在世界的财富,主要是由资本家筹资、投资和组织、经营、管理创造出来的。没有他们,哪能有今天这么多企业和这么多的职工就业?不能再一言以贬之:“剥削者”。
(五)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被计划所代替。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是自由放任阶段的一种竞争态势。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国家干预和计划管理目标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无政府状态已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邓小平说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是符合当代资本主义实际情况的。现在世界市场经济中有两个并行的不可抗拒的规律:市场供需不平衡是绝对规律,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也是绝对规律。这两个规律的交互作用,经济有周期波动振荡是难免的,但又不会再酿成大萧条。
(六)资本家的经济管理也是高级的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管理从内容和过程来看都有二重性:有社会劳动过程的属性,也有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属性,但“实际上是剥削劳动”。④所以,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自称的基于管理的“企业主收入”、“监督工资”、“管理工资”等,同样是剥削收入。现代管理就不再是马克思时代那种仅仅是工头式监督劳动的管理了,而是一种策划和组织现代化生产和营销不可缺少的高级管理。管理好坏,小而言之,影响公司的盈亏存亡和职工的就业福利;大而言之,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现代企业离不开资本家阶层的谋划运筹和管理。
(七)不能再以单一的劳动价值理论为收入分配的唯一根据:谁创造价值,价值就归谁。我仍然坚信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真理,全部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但马克思始终把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分别开来,只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承认劳动是财富创造的唯一要素。事实上,劳动要能创造价值,就必须同时创造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创造除了劳动之外还需要资本、土地等客观要素,没有这些非劳动要素的投入,劳动是无法创造价值的。也就是说,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它们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通过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帮助了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它们也要参加价值分配,得到应有的回报。只要它们各得其所,就不能说是剥削,也不能说是“合理剥削”。马克思当时提出剩余价值的剥削理论,是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的。今天就不能只重价值创造而不重财富创造了,要把价值和财富的创造结合起来重视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八)“剥夺剥夺者”到今天,已没有剥夺者可剥夺了。资本家的第一个资本是通过暴力手段从农民和殖民地那里剥夺而来的,以后不断扩大的财富是从工人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资本家是剥夺者。于是无产者完全有理由通过革命手段把被剥夺的财产从资本家手里剥夺回来。这叫“剥夺剥夺者”。现在大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正常情况下的分配所得就是合理合法的,不存在剥夺者,也就不再存在“剥夺—剥夺者”的问题。
对《资本论》的原理,只要实事求是地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评价,就有解释力。马克思说得好,“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群众。”⑤
三、《资本论》的基本经济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
虽然从变化了的今天的实际情况下,《资本论》有些原理已经过时,但《资本论》仍然是世界社会科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它包含的基本经济思想永远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蔑视它的存在意义,是拒绝优秀文化遗产的不明智的表现。
(一)《资本论》的宗旨是崇尚劳动和劳动者,是要消除劳动异化,解放全人类,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符合世界劳动大众的愿望的。
这样的宗旨和理想,只要放在现实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而行,就是极为深刻和科学的。单就从文化角度来说,和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与西方体现在《圣经》里的“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马太福音)的愿望,也颇有相似之处。
(二)从经济学而言,《资本论》多数原理今天还是普遍适用的真理。
如价值决定理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理论,资本积聚与集中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竞争理论,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利润平均化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工业化理论等等。就拿价值决定理论来说吧,2000年以来,全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理论深化认识的讨论,虽然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有许多意见是把劳动价值理论搞乱搞歪了,把客观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理由,也当作创造价值的理由了。这种化果为因的倒逆分析法,就像说城镇居民把钱存在银行里要拿利息,是因为他们也参加价值创造一样,是不科学的。价值的本源只能是劳动。机器、土地等这些生产要素或物化劳动虽然是价值创造的必要条件,但它们自身不创造价值。所以就在价值创造的意义上说,人的因素是第一的,也是唯一的,在价值分配上首先要受到重视,不能把人与机器设备等物的因素划为同类。因此,在多种分配方式中要以按劳分配为主,首先保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三)就其中体现的唯物史观公式更是我们实事求是地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导出正确结论的指南。
马克思的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即以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为研究对象。因为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中进行的。这就是唯物史观的分析逻辑。所以得出的结论全面、深刻,是科学的、正确的。如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重矛盾,提出资本主义将灭亡。这是正确的。而且马克思所说的那个资本主义,也就是《资本论》里所描绘的那个资本主义,实际早已不存在了,马克思的预言已实现。而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按马克思的理论,当一个生产方式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可是我们过去讲当代资本主义时总要强调灭亡论,就违背了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因为今天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说马克思当时的结论做得不对或过早。实际上,直到1942年就像熊彼特这样的反马克思主义者还肯定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崩溃没有错。”⑥实际上,马克思所讲的那个资本主义已灭亡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有重大变化和发展的后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是自然的发展观,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点在《资本论》里交代得很清楚。他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⑦可是我们对这些正确的原理往往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因此难免犯错误。这里讲两个违背唯物史观的教训。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经典模式,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经济的。因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并且给社会带来巨大苦难的私有制、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都将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而自然消亡。可是我们无视于国情,于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经长期困惑在理论上不能再有商品货币而实际上又须臾离不开商品货币的矛盾中,就实行限制政策,特别是严禁农贸市场粮油等统购物资的自由买卖,因此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以致市场供应匮乏,城乡居民生活普遍贫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给商品经济逐步解套,最后彻底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说明必经的发展阶段即使跳了20多年最终也未能跳过。市场经济也这样。这是教训之一;再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问题。要在原来就不发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废墟上,过急过快地要求在短期内建成高目标的“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显然是超越我国国情的。可是在1958年却要发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1965年又要发动绵延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种人为地超越自然发展阶段的妄为,结果是不仅没有前进一步,反而滑向危险的边沿,只换来个贫穷的“社会主义”。这是教训之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遵照邓小平的按我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84年回归到“充分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经阶段上;1987年回归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1992年再回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上。这三次有重大意义的阶段回归;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纳入了自然发展的轨道,保证我国经济能平稳快速持续地发展。
四、我国对《资本论》应用要重国情
大家都懂得学用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真做起来就有难度。不仅要继续克服主观教条倾向,还需要有客观实力。如对当前工业化道路就可借鉴《资本论》的工业化理论进行一些具体研究。
《资本论》里有丰富的工业化理论,如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与农业关系、农业人口迁移、城市房屋的昂贵与房屋质量成反比的理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要平衡的循环经济理论等,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从《资本论》里反映的英国工业化历史看,工业化是物质生产方式根本性转换的过程,是以现代技术全面装备生产流程的产业革命,其结果必将取得极大提高生产率的积极效应,但也必将产生全面冲击社会形态和自然生态的负面效应,因而要付出巨大代价。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大量工业废气废物的直接排放和资源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大量人口迁移,重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表现是大量农民进城就业务工,形成受雇于资本的产业大军。由于工作日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营养不良,居住条件差,工人寿命短。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人的平均寿命不到20岁,女工童工的命运更悲惨。除了《资本论》里的大量记载外,法国历史学家芒图在其名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述。其中写到吃不饱的童工常常到猪圈里抢猪食而不得不与猪搏斗;三是循环经济遭破坏。最典型的是农业的循环经济系统悉被破坏。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里以后,他们取之于土地的衣食消费后的废料不能回到土地,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系统破坏了,土地自然肥力不能保持。这便是工业化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带有普遍性。从负面看,工业化过程也是痛苦过程。
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也是必经的自然发展过程。所不同的是条件已有利得多,有发达国家先行的经验可借鉴,有世界现代信息与科学技术可采用,有自己优越的社会制度和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保证,因此不必亦步亦趋地沿袭西方国家的老路,可以走自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是创新!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绝对化,要求每个经济体特别是民营经济体时时处处步步都走在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上,没有一点磨难和痛苦,不付一点社会成本,是不现实的。有江河污染、湖泊减少、资源糟蹋、生态破坏、劳工受虐等等现象发生,虽然令人痛心,务加治理,但也可以理解,不必大惊小怪,以为不得了啦。应该说我们走的基本上还是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没有偏离这个总目标的要求,损失要比老工业化路子的代价小得多。我们应当有坚忍工业化困难的勇气,同时也要继续奋进,使工业化这个既不能跳过也不能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尽可能缩短些和减轻些分娩的痛苦。
要走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最根本的是要真抓实干,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有条件相匹配的。首要条件是思想科学化,加强科学意识和丰富科学知识,其次是要有科学发展力,也就是要有科学发展所必需的科技力量和物质力量。不可否认,我国工业化问题比较集中的是私营企业,特别是江湖污染、生态破坏方面它们是主要源头。因为它们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科学技术装备比较差,私心利欲一般又强过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但它们是我国工业化的主力军之一。有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总共有498.1万户,就业人数达1.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4%,总产值超过8万亿元,占我国经济总量的40%左右,贡献还将与日俱增。除了少数严重违法的黑企必须依法厉治外,对它们只能积极引导、扶持,促其规范化、现代化,首要任务是使其达到与全国人民生命攸关的环境特别是水源“污染少”和不污染的目标。为此,就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同时解决清污的技术装备和资金问题。据有的国外专家估计,我国要治理水污染问题需要投入1750多亿美元。这可能高估,但就是1万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也是个大负担。从经济学上讲,物质基础总是第一位的。建议国家银行特别是发展银行可设专项低息或平息(等于存款利息)贷款予以支持。
简而言之,我对《资本论》的观点是:在马克思时代应重在它的原理和结论的应用,在今天应重在它的能获得科学原理和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应用,以取得新的发展。如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要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来实现的,今天的社会主义却不仅不需要消灭资本主义而且需要与资本主义合作(如需要它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才能实现,这又该如何来解释,就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讨。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44页。
③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7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第9页。
⑥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8-39页。
⑦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
[2]胡培兆:《马克思的有些经济学原理需要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3]胡培兆:《经济学本质论——三论三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