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正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探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包亚钧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个人消费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其一,消费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以及生态的需要。这也是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消费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采取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是以发展生产为根本条件的。公平分配和统一市场是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基本及重要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规律,消费特征,消费目标,消费实现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396多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收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因此,如何有效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等收入迈进,这将是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繁荣,从而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从根本上转变投资、出口驱动型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依据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上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消费目标的实现途径以及实现消费目标的主要基础,揭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理论,为发展和完善消费模式、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指导就成为必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特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社会形式反映的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的、私人资本所有者在支配或取得消费资料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由此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和非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关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资料的产权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运用全民或集体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用于消费的产品,通过分配和交换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公共财产,供劳动者全体或集体消费使用,以满足公共消费的需要;另一部分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满足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劳动者的平等关系在消费领域里的表现,为实现劳动者个人消费与集体消费、社会的局部消费与整体消费、当前消费与长远消费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

而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消费资料,而剩余部分全部归私人资本所有者所有。这种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得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反映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但这种阶级对立和对抗性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二是消费中的经济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人们之间的对抗因素消失了,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依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由于工人、“农民工”和农民所处的生产条件不同,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差别大,因而其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城镇居民、城市职工的货币收入要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公共服务消费比“农民工”和乡村农民多;但由于城镇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性、居住性消费成本大大高于乡村,因此,其商品性消费,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消费支出所占消费资料的比重也高于处于乡村的农民。

而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体系中,既包含着某种对抗性的因素和剥削成分,又要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遵循一般消费规律,同时,还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和劳动者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地位不同,进而结成的消费关系也不相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对抗关系。由于社会主义消费关系占主体地位,从而决定了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确立恰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等,形成新型的消费关系。而社会主义消费关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最终将促使整个社会各种消费力提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成为公有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表现为自主的劳动,劳动成果归全民或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和生态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协调的发展,从而消除了生产与消费的对抗关系,使生产目的与消费需求真正统一起来。

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人民不相信”。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就是要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而且应该充分地“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所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为了较快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强调“较快”一词,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在调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最高经济发展原则,因而要求生产和消费的发展速度都要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较快地得到提高,不仅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而且是为了唤起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使他们看到现行制度和政策的优越性;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又构成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进一步使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到逐步实现平衡发展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的阶段;是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的消费呈现出如下的规律性特征:

第一,消费主体是以劳动者为主的消费群体。扩大社会有效消费需求和提高消费能力,构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主要放在增加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几亿农民的收入上。

第二,消费结构是由物质消费为主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逐步上升到对文化、精神等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为主的消费转变。在绝大多数人还未解决温饱问题时,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包括吃、穿、住、用、行在内的基本生活的需要,随着贫困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将逐步转向对文化、精神和服务等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即人人有条件接受教育、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享受医疗卫生等健康服务、实现政治和经济权利的平等。

第三,消费方式是持币待购的观望消费、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超前的潇洒性消费三种消费行为并存。因此,应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规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以劳动者为消费主体的消费持续增长。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目标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现代市场经济的存在使得消费目标的实现,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调控为前提。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消费目标的构成、消费原则、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国家有效地调节消费的路径均具有中国特色。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目标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究其缘由: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由此“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剥削。”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用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而结成的经济关系体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生产资料不再是剥削手段,而是广大劳动者增进物质利益的基本条件。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使生产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而共同富裕成为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第二,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互助合作、协调一致的经济关系;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又决定了按照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分配劳动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作为获得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这就将每个劳动者的劳动和报酬直接联系起来,实现了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这种相互平等的关系,既要求反对平均主义,又要求反对贫富悬殊,致使每个社会成员的消费与劳动成果相对应,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基点是为劳动者集体或整个社会谋利益,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消费的目标只能是共同富裕。虽然个人富裕程度或消费需求是构成共同富裕或社会消费需求的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的经济活动,不仅要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个人消费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服从社会消费目标,即在满足社会消费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消费满足的最大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消费目标的构成。从发展历程看,人类消费在需要构成上经历了由原始的物质一元消费,到当代的物质、精神、生态三元消费的转换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消费要以“三元需要”为逻辑起点,建立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可持续消费发展模式。具体表现在消费原则、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四个方面。

在消费原则上,实行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适度消费和健康消费原则。适度消费原则是指:应是不断增加当代人对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的消费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消费;应是满足一个群体或地区人群的消费需求,又未损害别的群体和地区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消费;增加消费应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永续利用、永续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应是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消费。

在消费水平上,首先要保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消费需求,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食品、住房、卫生、教育以及基本的公共服务。在满足生存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对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和精神产品的消费。同时,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要与变化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产潜力相协调,即消费的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环境的吸收能力、补偿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消费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相适应,避免奢侈消费和消费不足。

在消费结构上,是以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逐步向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过渡。在满足基本的生活性消费和居住性消费需求的过程中,应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出发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实质是政府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公共服务的平均化,也不排斥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不排斥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Tags: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