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正文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思考(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教学与研究》(京)2011年7期第54~59页 张衔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成正比 成反比
    作者简介:张衔,四川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经济理论与经济计量分析,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商品价值量是反向变动(成反比)还是正向变动(成正比)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不少争论文献。[1]这些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品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成反向变动,即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另一种观点认为,商品价值量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即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持这种观点的文献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文献认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2]另一类文献深入研究了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决定因素,认为如果劳动生产率的主观因素发生变化,则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3]或者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但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4][5][6]从而解释了“价值总量之谜”。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思考,基本结论是:无论从单个商品来看,还是从商品价值总量来看,商品价值量都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反向变动,即“成反比”。考察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同时提高发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仍然“成反比”,而与劳动复杂程度“成正比”。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只能用社会分工的发展来解释,这正是被众多文献所忽视的①。
    为便于分析,我们把由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定义为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把由劳动的主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定义为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
    一、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与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一个由商品价值的性质和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客观规律。因为,由商品价值的性质,价值只是凝结的一定量的抽象一般劳动时间,但由劳动二重性,在同一时间内,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可以不同: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凝结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低,反之则反是。
    
    这会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即改进劳动的客观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耗费,并在个别耗费与社会必要耗费之间选择一个有竞争力的出清价格以获得超额收益。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有竞争力的出清价格与个别耗费之间的差额会越来越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随之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新的水平,超额收益消失。在这种情况下要能够取得超额收益,就必须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个别耗费低于新标准的社会必要耗费。这是一个具有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它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使创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使商品价格低廉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趋势,而竞争通常是通过商品价格的低廉化展开的。这也说明,超额收益不是效率高的个别生产者创造的,而是由社会承认的,否则不成为超额收益,也不会发生随着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而使超额收益消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的现象。
    “成反比”规律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一规律,马克思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形成机制,回答了“魁奈悖论”,揭示了决定资本积累量的规律,解释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同时,利润量可以增加的现象。
    “成反比”规律一方面促使生产者为超额收益而竞争,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又会促成生产者分化。因为,如果<0,生产者的耗费得不到完全补偿,最终会走向破产。顺便指出,瓦尔拉斯通过拍卖者可以使市场普遍出清的一般均衡体系没有生产者分化机制,是脱离现实的。
    持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观点的学者认为,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者就会失去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产生的全部利益。[2]但实际上,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即单位商品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恰恰会使效率高的生产者处于不利地位。证明如下:
    假定商品价值等于价格w=p
    生产率提高且“成正比”成立,即:
    
    可见,如果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成立,则生产者A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反而不利。容易证明,上述分析在同一时期也是成立的。
    现代管理经济学从经验事实得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效应等,实际上不仅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率)函数(也可以看做是生产函数)的某种重述,也是对“成反比”规律的现代重述与经验证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根本作用是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成本优势以降低产品价格;学习曲线效应表明,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会以固定比例下降。
    在产业部门中,汽车、电子信息、计算机、钢铁、石化等,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据统计,微电子行业集成电路产能加倍以后,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平均单价下降约28%。[7]
    容易证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会通过“价格效应”扩大需求规模,即:
    
    假定商品价格等于价值,上述结果表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另一方面,商品价值总量增加。这似乎证实了“价值总量之谜”的存在,即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正相关(成正比)。但是,确定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应当在方法上将商品总量作为一个商品集,然后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前与提高后同一商品集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这样才能确定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的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的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量进行比较,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商品集。因此,令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商品总量为商品集W,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则生产该商品集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为:
    
    可见,无论在单个商品上还是在商品总量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力)都是反向变动的,即“成反比”都是成立的。
    
    (未完待续)

 

Tags: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思考(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