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与商品价值量
现在考察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讨论劳动复杂程度随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技术的采用而提高,即劳动的主观因素的变化是否会使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强度虽然是劳动的主观条件,但劳动强度的提高在本质上与延长工作日没有区别,因此,不能算作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的决定因素,不需要在这里讨论。
假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同时要求更新知识,提高劳动的知识含量,从而使劳动变得更加复杂。这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就会同时存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假定是成立的。令r为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且r>1,g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且g>1。在两者并存的情况下,r和g可以有如下三种组合: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大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即r>g、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即r=g和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速度小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即r
显然,采用这种技术将导致生产者亏损。如果是在同一时期,上述分析也成立。
另一方面,根据“价格效应”,产出增加必须扩大市场规模,而扩大市场规模必须降低商品的价格。但对于A来说,降低商品价格不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而且必然无法补偿其劳动耗费。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前,商品的价值总量为: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是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还是劳动的主观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第2类变化),都不改变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动(成反比)的规律,这一规律对单位商品是成立的,对商品总量也是成立的。因此,不存在“价值总量之谜”。
认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文献,实际上指的是个别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水平而使个别耗费低于社会耗费但可以按社会耗费决定商品价值的现象,而回避了个别耗费与社会耗费之间差额形成的超额收益,回避了生产者可以利用这种差额进行价格竞争而仍然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经验事实;也回避了一旦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会随之下降,超额收益消失、商品价格普遍下降的经验事实。如果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商品价值完全是由该类生产者创造的,就必须得到全额补偿,从而个别耗费与社会必要耗费之间的差额就不存在,利用这种差额进行价格竞争的现象就不存在;并且,一旦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商品也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变得便宜。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价格竞争现象就不可能存在了。事实上,在某种组合下,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不仅会使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也会使商品总量包含的价值总量下降。例如,在劳动生产率的第1类变化中,如果,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认为商品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文献,正确区分了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不同因素,但没有注意到应当使用同一商品集来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也没有区别劳动复杂程度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作用,反而把由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导致的单位时间产出价值的增加看成是劳动生产率作用的结果,并由此得出“成正比”的判断。
从经验事实看,主张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文献无法解释商品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便宜和以商品价格便宜为基础的价格竞争现象,也不能在商品价格下降趋势、价格竞争、需求约束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些看来相互冲突的经验事实之间建立起统一的理论解释,无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属于何种类型。
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的讨论实际上仅限于对既定分工下,同一商品生产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对商品价值量产生的影响问题。如前所述,在这个前提下并不存在“价值总量之谜”。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持续创新的特征,价值生产的分工规模和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5]也许正是这个在讨论中被忽视的因素使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增加。限于篇幅,本文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出于同样的原因,本文也没有深入讨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作用机制。
注释:
①但孟捷教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见参考文献[5]。
参考文献:
[1]孟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理论:一个简史[J].经济学动态,2011,(6).
[2]蔡继明.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1.
[3]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J].财经研究,2002,(12).
[4]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5]孟捷.产品创新: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1,(3).
[6]张忠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微观法则和宏观特征[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
[7]沙伦·奥斯特.现代竞争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孟捷.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1,(4).
[9]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