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价值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关系
在研究价值函数的文献中,几乎都引入了生产函数概念,这样就涉及到价值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关系问题,而这个问题则是从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函数的关系衍生出来的。在如何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生产函数进行科学解释的早期文献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学说,生产过程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而运用生产函数方法,只是局限在生产的物质内容范围内,并不涉及价值的创造过程,所以,生产函数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可以用它来测算生产要素对实物产量的影响。[9][10][11]另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函数反映的既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因为在一个产品或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能分开的,马克思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劳动,并没有分割劳动,没有分割劳动在一个过程中创造使用价值,在另一个过程中创造价值。[12]在后来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数理研究的文献中,基本上是按照第一种意见展开的,不过在具体处理方式上还是有所不同。吴易风教授和王健[1]认为,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以抽象的数学形式描述了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的过程,概括了任何社会形态中进行物质生产的一般过程及其生产中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与产出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关系。生产函数虽然是一个西方经济学概念,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则普遍适用于用来描述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由于生产函数的理论基础是萨伊的三要素理论,因此生产函数理论混淆了产品和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一般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可避免地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工具,因此可以在批判、借鉴、吸收其合理性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只要从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函数中抽象掉其资本主义性质,则生产函数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分析。于是生产函数实际上包含了使用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和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从而否定了作为独立形式的价值函数的存在性。在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公式(4)基础上,吴易风教授和王健又分别提出了商品经济的生产函数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函数这两种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
冯金华教授是把价值函数和生产函数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对待的,价值函数反映的是商品的价值决定,生产函数反映的是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决定,这种处理与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是一致的。但是,冯金华教授把生产函数直接嵌入到价值函数中,[4]这一点可以从他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假定公式(8)、价值函数的一般形式和简化形式公式(9)和公式(10)中看出来,价值函数与生产函数就不再是两种独立的函数形式,而是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价值函数与生产函数成反比。生产函数直接成为价值函数的一个变量,由此导致两个需要澄清的问题,一是价值函数中的生产函数是劳动价值论框架下的生产函数还是直接就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生产函数?二是如果生产函数是价值函数的一个变量,必然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生产函数也决定价值量,这又和劳动价值论的本意不一致,如何解决这种不一致?另外,冯金华教授建立的价值函数实际上是单位商品价值量的数学表达,这在逻辑上就决定了价值函数必须和生产函数联系在一起。这样处理似乎又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经典命题相悖。由于生产函数是价值函数的一个变量,生产函数有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之分,所以,价值函数也可以相应地分为短期价值函数和长期价值函数。短期价值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这是假定在短期中,除了劳动要素可变之外,所有其他的投入要素均保持不变。短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一元”形式:Q=Q(L)。将长期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Q=Q(L,K)代入价值函数的一般形式就得到长期价值函数
将时间变量引入价值函数后建立了短期价值函数和长期价值函数,可以为研究诸如劳动生产力变化、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等对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影响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将数学上的函数概念以及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理论的合理成分引入劳动价值论研究,这无疑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应该充分予以肯定。究竟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一般生产函数理论基础上建立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呢还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从商品二因素理论出发,分别建立并行不悖的价值函数和生产函数?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虽然与一般生产函数有区别,但本质上还是生产函数,理论上不够精炼,容易与生产函数相混淆,所以我们主张从商品二因素理论出发,分别建立价值函数和生产函数,前者反映价值量的决定,后者反映使用价值量的决定。
三、价值函数的应用价值
在经济分析中,价值函数究竟能够解决哪些问题?由于价值函数研究还非常不成熟,甚至没有像生产函数那样取得一个一般形式,这实际上极大地制约了价值函数的深化研究和应用研究。在上文提到的三种价值函数中,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在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和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解释了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及其实现机理,揭示了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的前提条件和国家干预市场、纠正市场失灵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说明了“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变及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1]如果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的资本主义性质抽象掉,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定义为工人为社会提供产品的净劳动时间,净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定义为净价值,则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特征的价值形式的生产函数可以直接用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1]
昝廷全教授从经济系统论出发建立的价值函数实际上是对商品两因素理论的数学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不可比的使用价值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价值,而不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根据他的价值函数,提出了(1)等价交换原理,“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不同主体来说,不具有可比性,而价值具有可比性,价值函数把不具有可比性的商品投影到具有可比性的价值系统(影系统),价值系统中的等价关系是商品交换的准则,然后把它“赋形”或再投影到商品原形系统,由此决定着商品的等价交换。”[6](2)劳动价值函数是按劳分配的客观标准。由于各行业的具体劳动即使都按照劳动时间计量也具有不可比性,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可比的,所以,可以把各种具体劳动映射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去,这样,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影系统中,各种具体劳动之间就有了可比的基础。劳动价值函数可以写成:
劳动价值函数(f[,L]):各种具体劳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
(3)根据价值函数可以预知未来货币所对应的符号系统(价值系统)的结构可能是拓扑结构或序结构;(4)价值函数和等价交换原理为研究实物(实体)经济和符号(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冯金华教授(2006年)在一般价值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概念,进一步建立的短期价值函数和长期价值函数,并据此得出下列六个结论:(1)短期价值函数是一条从某个大于0的值开始,先上升后下降的U形曲线,在短期中,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2)在长期中,“随着劳动的增加,劳动的平均产出总是先小于、后大于相应的边际产出,故随着劳动的增加,商品的价值总是先下降、后上升”;(3)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值量随资本的增加先递增下降、然后递减下降;(4)当劳动增加的影响大于资本增加的影响时,长期价值函数上升,否则下降;(5)基于典型长期生产函数推导出来的长期价值函数是一条U形曲线;(6)如果假定长期生产函数上升——即当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均不变时,产品数量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将下降。[4]上述六个结论都是在严密的数学证明的基础上得出的,所以不用怀疑结论的正确性,不过,由于没有区分价值创造函数和价值形成函数,所以有些结论也容易引起对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如资本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生产规模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生产函数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等,都给人一种错觉——资本、生产规模、生产函数都创造价值。因为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应有之意,商品的价值量仅仅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有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与劳动生产力有关,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只是参与了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而与价值创造无关。
四、简要的结论
随着数学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程恩富教授甚至把数学化作为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方向之一,同时,随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越来越多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价值函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必将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虽然目前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研究也还不充分,不过通过对有限的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者们对基于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函数存在相当大的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逻辑起点、对价值函数的定义、价值函数的目标、价值函数的应用方向,等等。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那就是生产函数获得了完全一致的、最一般的数学表达式,生产函数理论的发展都是在一般形式上展开的。基于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函数研究如果要在理论和应用层面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理论是价值函数的理论基础;第二,价值函数既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创造过程,又要反映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所以,价值函数应当包括价值创造函数和价值形成函数,否则很容易错误解释劳动价值,为怀疑和不承认劳动价值论的人提供批判的证据;第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研究价值函数必然绕不开生产函数,这样就必须要搞清楚劳动价值论框架下的生产函数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下的生产函数究竟是什么关系?概念可以通用,但是内容和本质应该是劳动价值论下的生产函数,否则价值函数和生产函数就是“两张皮”,价值函数是劳动价值论框架下的价值函数,而生产函数又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下的生产函数。上述三个方面的共识应该构成价值函数研究的硬核,从而取得与价值函数一致的、具有一般性的数学表达式,价值函数的扩展研究和应用研究就可以在其一般形式的基础上展开。
注释:
参考文献:
[1]吴易风,王健.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生产函数[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2]孟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J].经济学动态,2011,(6).
[3]孟捷.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1,(4).
[4]冯金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J].财经科学,2006,(9).
[5]冯金华,马艳,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6]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价值函数与等价交换原理[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7]林岗.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问题的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5,(7).
[8]白暴力.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变化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3).
[9]张守一.“三位一体公式”批判[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2).
[10]史清琪,秦宝庭,陈警.衡量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时需研究的几个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11).
[11]刘树成,周思毅.生产函数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5,(3).
[12]王书瑶.经济增长因素的初步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