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龙
【内容提要】本文从世界贸易发展史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时间为序,史论结合,分别就古代、前资本主义时期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批发贸易的产生、发展的环境因素和演进规律进行了全程梳理和深入分析,一方面试图填补国内批发商品流通史学研究这一始终存在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新时期重振批发流通进而优化商品流通体系的政策取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引言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宏观系统中,流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项,而批发又处于流通环节的中项位置,从而理应对宏观经济运行发挥一种复合倍加的连带效应。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伴随着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进程,批发却在产销两旺的背景之下日趋式微。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变迁引致的生产和零售对批发贸易经济功能的替代效应,也存在由于缺乏对批发贸易自身演进规律的深刻认识而盲目抑制批发、人为设置渠道的政策失误。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国内学者就中国批发业的衰落和崛起展开了系统的历史思辨。①但是,要真正认识批发贸易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仅着眼于中国30年乃至60年的批发演进和改革史无异于盲人摸象——要知道,从原始公社末期到奴隶社会时期,在商品流通空间和规模的扩大过程中就已经有了批发贸易的萌芽。本文将着眼于漫长的世界贸易发展史,梳理不同阶段批发贸易发展的环境和背景,探讨不同时期批发贸易及其组织的经济特征和演进规律,以期能为新时期重振批发流通环节进而优化商品流通体系的政策取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批发贸易的起源
马克思指出:“大规模的商业首先是作为转运贸易发展起来的。”②古代批发贸易主要表现为转运贸易,贸易对象主要包括奢侈品、金属产品以及木材、谷物等。
(一)发展环境与演进状况分析
从古希腊前期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瓦解,批发贸易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古前期、中古中期、中古后期四个阶段漫长而艰巨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规模不同,形式各异。
上古时期批发贸易起源于西方,具有三大始点特征:(1)批发贸易源于地区之间的转运贸易,这与欧洲和中西亚国家相对较小、自给能力有限有关。(2)批发贸易以海上贸易为主,这与交通作为地区间贸易的物质条件以及水运比陆运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更低有关。(3)批发贸易的对象以当地不能生产的奢侈品和金属产品为主,这与剥削者对武器和祭器的需求直接相关。
从古希腊人开始,地中海到黑海和非洲北岸的贸易开始向东发展。伴随着希腊和罗马国际贸易的相继繁荣,批发贸易开始从欧洲走向中西亚、印度洋、太平洋。但这一时期,批发贸易的属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发展演进主要表现为:(1)批发贸易以国家力量为后盾,逐步由平等的国际贸易转变为基于武力掠夺的殖民地贸易;(2)海商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船舶,造船业与批发贸易实现了第一次同步繁荣;(3)地理上居中间位置的国家或地区逐步成为批发贸易发达的地区,第一批商业民族和商业城市得以涌现。
中古前期批发贸易随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和东罗马帝国及阿拉伯帝国的崛起而发展。从公元3世纪到5世纪,在来自欧洲东北部和亚洲西北部的塞族入侵下,罗马帝国分裂而出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使得欧洲的商品流通退回到半原始的简单商品交换状态,流通范围全面收缩,批发贸易随之衰落。直到公元7世纪以后,由于阿拉伯世界的繁荣,批发贸易才实现第二次崛起。在这一时期,批发贸易在东方主要集中于大马士革、巴格达、亚历山大和开罗,在西方则是西班牙的考多可、格兰纳达和赛维。沿地中海海路和北非的陆路,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在商船和商队的组织下活跃地进行着批发贸易,穆罕默德帝国的巴格达成为批发贸易空前繁荣的世界贸易中心。
中古前期批发贸易的演进状况表明:(1)批发贸易比零售贸易更需要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2)批发贸易格局和线路的变化决定着批发贸易中心的转移;(3)批发贸易在空间上的扩展会对批发贸易组织化程度的提升提出要求,而组织化程度的提升需要社会文明和商业伦理作为支撑;(4)政权的支持和管理,宗教势力的影响,开始在批发贸易发展中成为约束货币和市场自发力量的外部干预力量。
中古中期的批发贸易逐渐从地中海向欧洲大陆延伸。由于欧洲大陆广泛存在的是落后的封建农业社会,商业民族的中介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自从公元9世纪以后,在威尼斯商人开始称霸海上贸易的同时,高卢—罗马商人则以莱茵河、多瑙河等代替被破坏的陆路通道积极开拓德意志和斯拉夫各国市场。这一时期,不仅海上贸易带动了大陆贸易,对外贸易也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兴起。大陆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国内地区间的批发贸易逐渐扩及整个欧洲和中西亚;与此同时,一批内陆商业城市和手工业基地开始涌现,独立的商业资本开始形成并表现为一批专门从事地区间批发贸易并兼营零售贸易,大规模沿途叫卖,或者成群结队在各国、各地区赶集的贩运商,也即行商。
中古中期批发贸易的发展状况表明:(1)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繁荣有助于商品流通规模和繁荣的持续扩大;(2)欧洲批发贸易的发展从海上贸易扩及内陆贸易,从对外贸易扩及国内贸易,从南欧扩及中欧、西欧,再由中欧、西欧扩及中西亚,这一进程除了与地理和交通状况有关之外,关键还在于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拓展;(3)与随后的中古后期相比,这一时期内陆批发贸易发展速度还是相对缓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庄园制度和教会制度对市场的割据以及绝大部分区域市场尚处于半开化状态;(4)并非源自传统商业民族和商业城市的新兴商人(如叙利亚人,伦巴第人和犹太人)的崛起,除了与传统海上贸易商深入内陆的示范作用有关,还与这些地区和国家存在富于冒险精神的人群有很大关系,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敢于冲破教会的教规、封建主的管束以及当时社会道德的藩篱。
中古后期,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晚期阶段。随着封建庄园制度逐步瓦解,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显著;同时城市手工业与批零商业互动发展,空前繁荣。批发贸易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经济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中古后期批发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1)批发贸易规模化和分工化。一方面,由于贩运贸易的高利润,贩运商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大商人,主导广阔贸易范围内的大规模商品批发;另一方面,贩运贸易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积累客观上促使贩运商开始分化:流动商人和定居商人、批发商人和零售商人、国内批发商人和国际贸易商人等三大商业内部分工体系逐步形成。特别是分化而出的专业定居批发商,依托巨额货币资本,通过覆盖广大新兴市镇和城市的固定贸易网,全面提升了批发贸易的交易规模和稳定性。(2)批发贸易商流发展带动了物流、资金流发展和商业设施升级。物流发展依托交通的改善,交通的改善突出表现为运河数目的增多;资金流的发展表现为流通中铸币的增加和商业信用的出现——公元12世纪,信用票据已通行于意大利与海上贸易相关的各主要商业城市;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商业设施是在传统地方性小市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集市。在公元9世纪初,以零售贸易为主的地方性小市场还是各地的主流商业形式,而到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国际贸易带动国内贸易、海上贸易渗透内地,占据主流的职业商人开始以集市作为定期集会的场所,并逐步将其发展成为批发交易中心乃至综合交易中心。集市的发展又带动了市镇和城市的繁荣,确立了未来资本主义工商城市的雏形。(3)批发贸易组织化程度提升。组织化程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渗透、行会和公会组织的形成以及商业公司的成长三个方面。首先,批发贸易实现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不只是用于批发贸易,资金信贷或者城市土地购置出租,而且也用于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因为这样可以使商业资本获得更大的增值。其次,批发商数量的增加和实力的增强,使得原有的行帮逐步发展成为行会进而形成公会。批发商公会的产生一方面意味着批发商渐趋独立;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批发领域商业垄断集团的形成。批发商公会形成后,对上支配小手工业公会,对下影响零售商公会,逐步成为影响并支配城市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最后,从公元14世纪起,商业公司开始迅速成长,在欧洲大陆各地开设分店或代理处,依托商业信用扩张贸易规模,并逐步由为封建主和诸侯服务拓展到为普通公众服务。
(二)发展特征与演进规律总结
纵观前资本主义时期批发贸易演进史,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批发贸易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从中可以得出如下批发贸易的演进规律:
1.批发的产生和演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出地表现为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并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批发贸易从服务于统治阶级奢侈性消费需求的狭窄范围拓展到与公众生产和生活发生普遍联系的广阔空间。
2.批发的发展具有多中心分工合作的自然趋势。从威尼斯的崛起到热那亚的繁荣,从南方意大利诸海港城市到北方汉撒同盟诸城市,批发贸易的多中心格局既是批发贸易发展的结果,又是空间合作竞争中推进批发贸易发展的前提。
3.批发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逐级过渡性。虽然这一阶段大陆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仍不能超过海上贸易,但已经自成体系并初具规模;并且在发展中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西欧的法、德诸国占据贸易制高点,这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商品化程度、城市手工业生产体系的完备程度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的广泛程度密切相关。
4.集市贸易是批发发展的阶段性形式。在欧亚大陆地区,以集市式的集中交易为主的批发贸易组织形式逐步发展壮大。相对于初级的随机交易的地方小市场,集市贸易不仅规模大、品种多、交易时间明确、经营规范化程度高,而且贸易范围超过庄园、诸侯国而扩及王国以至国际。集市贸易的繁荣是批发贸易发展的结果,而当批发贸易进一步发展,形成固定的大规模专业批发供销关系后,它必然会出现衰落。这一规律最典型的表现是处于欧亚大陆南北交会地的国际批发贸易中心香槟集市在公元12-13世纪的兴起和到14世纪被作为大商埠的布鲁日所代替并走向衰落。可见,集中交易的集市贸易只是一种批发贸易的一种阶段性组织形式而不是永久性形式,它的旺盛与否是以客观条件为转移的,是与批发贸易的交易规模、专业化水平、物流效率等因素相联系的。
5.批发业发展具有专业化的趋势。在批发贸易发展过程中,批发经营主体从最初的流动性的行商发展为定居的坐商,逐步做大做强的坐商又在不同的城市建立分店、代理人或代理处,使批发贸易成为新兴商业城市或工商城市的支柱,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批发商品流通体系。随着批发贸易进一步发展,批发商又产生了批零分化、内外贸分化、行业分化、环节分化的倾向。这些倾向都是在商品经济并未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说明商品流通本身的蓬勃发展对经济社会分工合作体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结果,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6.资本主义前期的批发业具有高利润行业的特征。这一阶段批发业的高利润率不同于完全自然经济状态下小商品生产者的高利润率,因为其主要来自商业资本对小商品生产和逐步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的支配。这种支配只可能出现在资本主义前期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从这一阶段起,批发业乃至商业逐步微利化的趋势开始显现。
7.行业公会是批发发展的双刃剑。没有以地域为纽带的商队、行会以及公会,面临资本不足、治安较差、运输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的大陆批发商就不可能在海上批发商为主流的资本主义前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但是,也正是行业工会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地方)保护主义构成了后来阻碍商品自由流通最重要的因素。
8.批发贸易与城市互动发展。一方面,大陆批发的扩大离不开治安的改善和贸易的自由,而城市恰恰是基于市民阶层的自治,继封建城堡和宗教寺院之后形成的第三种治安保障机制,并且信用交易和土地经营更灵活;另一方面,批发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商业领域,而商人资本又大量投向手工业生产,财富的追求开始由基于土地农业生产转向基于城市的工商经营,由此为资本主义工商城市的形成砸开了冻土。③
二、资本主义早期批发贸易的扩张
资本主义早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过程中,批发贸易规模逐级扩大,其发展演变路径也展示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前期的一系列特征和规律。
(一)发展环境与演进状况分析
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出了一条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的沟通东西方的航线;同时他们第一次横跨大西洋,开辟了前往美洲的航线,史称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启动了大生产时代的到来,而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则是国际贸易进而国内批发贸易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1.海上贸易霸权相继更迭。资本主义前期,意大利(主要是威尼斯和热那亚)曾经长期垄断东西方贸易。而到了资本主义早期,以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环航地球为标志的航海能力的全面突破,使更多的国家开始参与到利润丰厚的国际乃至洲际贸易中来,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新兴商业帝国开始全面活跃。而到了公元17世纪,尼德兰革命推动荷兰在造船业、航运业领域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而上升为世界一流的贸易大国。继荷兰而起的是英国,它优化了荷兰过分偏重贸易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作为对外贸易后盾的手工业,依托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国内贸易为基础,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公元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英国先后挤进了北方汉撒同盟市场、地中海市场,并依靠莫斯科公司开拓俄罗斯市场,依靠东陆公司开拓中东贸易,依靠利万得和东印度公司开拓远东市场。
2.国际贸易格局继续演化。在资本主义进行原始积累和推进工业化期间,批发贸易格局也延续了始于资本主义前期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只不过海上贸易的霸权由中世纪的一国长期把持转变为多国相继控制;国际贸易继续分化,在独立主权国之间的贸易之外,形成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进而又直接衍生出主权国国内批发贸易和殖民地内部批发贸易。
3.批发贸易中心、批发贸易组织和批发经营形式的全新发展。(1)从公元15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批发规模的迅速扩大,欧洲出现了一批作为新的批发贸易中心的日益发达的城市。它们逐步由单纯的集市贸易中心发展成商业和货运业相结合的中心,进而是商业和金融业相结合的中心,最终由单纯的批发贸易中心发展成具有强大集散功能的流通中心。(2)批发贸易的主流组织形态逐步过渡为多主体混合经营的贸易商行。贸易商行发展初期主要采用独资经营;到中世纪又出现了合伙制和委托制;其后还出现了股份公司。这一演变过程是与批发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规模迅猛扩张导致个体投资甚至合伙投资都无法满足商业资本扩张需求相联系的。(3)批发交易市场和商品交易所两种批发交易形式趋于主流也是资本主义早期批发发展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前期形成的在既定时间、特定地点,各地行商混合经营、专业交易的集市贸易形式,只是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下的产物,缺乏稳定的商业联系,价格也不是在广泛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基本起不到调节和指导生产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初期商品经济的明显发展,商品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批发贸易线路和对象的稳定化,都要求形成相对固定的交易地点和场所持续开展批发贸易以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到了公元15世纪,以交通改善、商业城市出现为依托,地区性的集市逐渐为专业化的批发交易市场所代替。批发市场不仅固定开展集中交易,而且在实物交易中又分离出合同交易,在合同交易中又分离出不同于即期和近期合同的远期合同。交易开始在广场进行,后来因谈判的需要而转移进茶馆、餐室、客栈等室内设施,最终由个别谈判发展到集中交易,出现了商品交易所。
4.批发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互动发展。(1)批发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前提。资本主义的产生,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货币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有大量因与生产资料分离而一无所有但又拥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对于这两个条件,商业和商人资本在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中起着决定性的历史作用。(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渐形成,对商品流通,特别是批发贸易和批发商业的扩大,也发挥着革命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旧生产方式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勃兴,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世界市场是形成这个生产方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近代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所以,不是商业使工业发生革命,而是工业不断使商业发生革命。”④
来源:《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