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龙
(二)发展特征与演进规律总结
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批发贸易形成和演进的情况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展规律:
1.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商业革命是封建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发展推动商品流通扩大,要求市场范围扩大的结果。它把世界的东西方贸易从欧亚之交扩及太平洋和大西洋,从地中海延伸至全世界,商业资本尤其是批发商业资本在这场工商业革命中充当了先锋。
2.市场范围的扩大直接推动批发贸易的发展。批发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海上贸易,进而海上贸易中的西欧宗主国与亚洲、非洲、美洲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上。这一阶段最大的商业资本家是从事这种贸易的进出口批发商。这种批发商与新形成的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为后盾,又直接充当王权的财政支柱,从而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同样推动批发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家,尤其是大型批发商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为逐步扩大的商品生产开拓了市场,冲破了地区局限,建立了地区商品联系,促进了地区间分工,使全国各地区在经济上融为一体,并逐步成为国内统一市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不仅为民族国家生产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市场基础,同时也为本国参与世界市场的国际分工奠定了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批发商业规模的扩大,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开辟了宽阔的道路,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更有力地推动了批发贸易的发展和国内市场的开拓,特别是批发贸易在国内向各偏远地区及农村的延伸。
4.批发贸易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形成新的与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相联系的批发贸易中心。首先是以商业资本为主的荷兰阿姆斯特丹,以后是商业、工业和金融业紧密结合的英国伦敦,在法国则是以里昂作为商业中心和巴黎作为政治与金融中心的分工。
5.批发贸易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引起贸易组织的改组和发展。首先是服从于殖民地贸易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基础,在投资形式方面由独资发展到合伙制以至股份制;其次在组织形式方面由个体经营发展到公司制经营,由特许公司发展到股份公司;另外在商业组织以外还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包括经纪商和委托代理商等。
6.批发贸易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了流通服务组织的发展。从批发业中分化出了货运业,从货运业中又分化出了仓储业和保险业;商业信用逐步演化为纯粹的银行信用——银行业独立而出,并进而分化为中央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
7.批发贸易的发展,使贸易形式更加复杂和多样化。(1)批发贸易由规制经营发展到自由经营,在直接经营之外又发展出与商业信用相结合的委托(代理)制,结果既活跃了本地批发流通,又扩大了远程批发贸易。(2)集散式交易的组织形式从中世纪的集市、大商场(即批零合一的保护性交易市场)发展成独立的专业化批发交易市场以至走向规范交易的商品交易所,形成了远期合同交易,出现了期货交易的萌芽。
8.批发贸易的发展,推动工商业的一体化发展。资本主义早期,批发商通过高额的商业利润和对殖民地的贸易掠夺而形成大量的资本积累。在此基础上,商业资本为获得更大、更持续的增值空间而开始转向工场手工业,从而实现了商业资本形成后与产业资本的第一次融合。可以认为,基于商人雇主制的工商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拓宽了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前提作用。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批发贸易的发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⑤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批发贸易首当其冲。
(一)发展环境与演进状况分析
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之后,生产方式变革促使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欧美各先进国家先后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使工人人数激增,工资总额大幅提升,工业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民的货币收入显著提高,农产品的供应也相应增加;此外,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也得到空前改善,19世纪蒸汽船开始代替帆船,木船则更新为铁船,英国、美国和法国等相继铺设了铁路,全面支撑了海上和陆地批发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批发贸易除了规模继续扩大,范围不断延伸之外,还出现如下三大变化:
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批发贸易规模加速扩张,成为批发贸易的主体内容。1770年,美国市场销售了英国3/4的工业制成品;1767年,英国向牙买加出口额几乎等于1704年英国对全英殖民地出口的总和;1785年,英国从殖民地的进口也已达到其进口总额的1/2。
批发贸易的竞争不再是贸易中心的竞争,而转化为世界市场的竞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虽曾占据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地位,但在产品极大丰富和市场自由竞争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这种地位是无法长期保持的。1775年独立战争后,美国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同时,迅速提升了工商业综合竞争能力,到1805年已占据了世界市场l/3份额。德国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在统一的国内市场基础上迅速发展工业,到1870年其工业产值已占据世界总产值的13.2%,进入了先进经济大国的行列。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兴起和相互角逐在不断优化批发贸易流向和流量的同时,也为先进交易方式和贸易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批发贸易的组织创新进一步深化。(1)批发贸易的组织创新首先表现在综合集市、专业公所到商品交易所的发展上。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而又不很发达的地方,会发展小型的以零售为主的集市和大型的以批发为主的集市。这主要在俄国的欧洲部分最多。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的集市增加到了6500多个,其中交易额100万卢布以上的大集市就有33个。集中交易的市场在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地方有了专业化的公所。公所是一种专业化的批发交易市场,主要产生在英国。英国“布业公所”的出现与工业的地方化有关。布业公所是一个大建筑物,里面有许多摊位,每个布商只要交费就可占有一个货摊,该建筑物由商人集资兴建,拥有货摊的商主可以把摊位出售、出租或赠予。专业公所最终由于工业的集中以及批发商的壮大并有了固定的供销关系和有力的贩运能力而失去作用。集中交易的市场在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下,便出现了商品交易所。商品交易所与公所的区别在于它是自治性的组织。19世纪,伦敦有了谷物交易所,它是由谷物代理商、谷物买主和肯特郡船商联合组成的流通服务组织建设的。商品经济的更高发展,在商品交易所基础上形成了期货交易所。在19世纪中期,美国最早出现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856年建立了堪萨斯交易所,1868年和1870年又分别建立了中美洲商品交易所和纽约棉花交易所等。(2)批发贸易的组织创新其次表现为批发贸易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往的商人资本是多种职能的结合,既有流通职能,又兼有组织生产的职能,而在流通中从事商品经营和从事货币经营并存,在商品经营中批发和零售不分,在批发中进口商、出口商、内贸批发商、拍卖商和佣金代理商也基本不分。从19世纪中期起,分工开始越来越明朗。这不仅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英法等国如此,在经济上后起的国家,如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都是如此。例如,在美国,圣路易斯1827年一家批发商也没有,到1851年就有了干货、靴鞋、食品、杂货和金属器具等各种批发商;商人资本还把批发商行设在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和芝加哥等城市,使得西部的零售商也不必再到东部产区去进货。此外,制造商也越来越多地建立了自己的推销员队伍。(3)批发贸易的组织创新还表现为贸易的开放和自由程度逐步提高。在一些封建统治严重、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如日本,批发贸易开始逐步开放,特权商人开始逐步让位于自由经营的商人。公元17世纪以前控制日本国内贸易的是封建特权商人——御商,他们受大名的委任从事贩运货物、购买物资和金融业务,甚至代官征收年贡。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以后,批发贸易中就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某一种商品经营的批发庄和经纪人。到公元17世纪末,幕府和大名开始利用这种新兴的商人去代替御商。这时,日本的批发商有两类:一类是收货商,他们以委托代理形式承担一定地区的批发销售任务;另一类是专业批发商,他们专门从事某种商品的批发经营。江户时代前期,收货商较普遍,其后在江户、京都、大阪、伊势丹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专业批发商大量兴起,在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也逐渐盛行。
批发贸易发展的内在要求促成了贸易自由主义对重商主义的替代。工业革命使原本重商主义的奉行者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产品凭借创新性技术和大规模生产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本和价格优势,而重商主义时代僵硬的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以英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将上述竞争优势转化为世界市场份额,于是贸易自由主义逐步成为指导批发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理论基础。
(二)发展特征与演进规律总结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的解放全面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批发贸易的迅速发展,使批发贸易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和演进规律:
1.批发贸易发展的空间基础向世界市场延伸。这一时期的批发贸易已经不再是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长短相补以及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贸易掠夺所能概括,而是演变为基于国际分工所形成的面向世界市场的贸易活动。由于批发贸易基于国际分工,国内统一市场开始与世界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国际和国内批发贸易转变为两个互动连接的商品流通阶段:出口方面国内批发为国际批发服务,进口方面国际批发为国内批发服务。
2.批发贸易发展的需求动力向生产引致的需求倾斜。批发贸易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充当着工业制成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出口,同时也扮演着生产资料主要供应渠道的角色。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工商企业逐步代替以往纯粹贸易机构成为批发贸易的主体,另一方面批发贸易中的商品结构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世纪主流的奢侈品贸易下降到极其次要地位,生活必需品的批发贸易比重也出现持续下降,生产资料购销则逐步成为批发贸易的主体。
3.批发贸易发展对国内统一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工业化的推动下,国内市场不仅在地区间社会分工和在区域专业化方面进一步加强,而且随着大陆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的空间一体化和供求互补能力也全面提升,国内统一市场对批发贸易的支撑作用继续深化。以美国为例,伴随着国内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美国形成了三大贸易区,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和西部大平原贸易区。东部供应西部大量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西部则供应东部大量的粮食和原料。全国铁路网的建成更是强化了美国国内统一市场对批发贸易的支撑:一方面贸易规模全面扩张,美国国内商品流转额从1860年的36亿美元激增到1900年的2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同期对外贸易额的20倍;另一方面国内地区间商品流通的路线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往沿着密西西比河由北向南的贸易路线被全面打破,商品向高价流动,需求向低价聚集,货物在任何方向都可以顺畅流通。
4.新兴工商城市取代贸易中心城市成为批发贸易发展的制高点。除了率先实现工商业一体化发展的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⑥之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内市场的发展又催生出了一大批新兴工商一体化城市。正像恩格斯所说,城市迅速由小变大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⑦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缺乏批发贸易传统的美国,在工商业互动发展和交通运输全面改善的背景下,芝加哥、堪萨斯、达拉斯等新兴的工商城市成为供需两旺的批发贸易制高点。“城市愈大,搬到里面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⑧芝加哥,1850年只有3万人口,而到20世纪初已拥有170万人口。到19世纪中期,日本也拥有了大规模的工商城市,有12个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以上。
5.批发贸易在外部经济技术条件改善的推动下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普及使得源于英国伦敦的“货样售货”逐步取代实物交易成为欧美日等先进国家批发贸易的主流形式,从而使得采购交易更为便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合同订货和订单生产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产销之间的互动发展。(2)银行信用的发展将过去采用的折扣赊销方式(折扣大小同付款支付时间的长短成反比)逐步更新为零售商向银行借款来支付货款的“买方信贷”方式,实现了对商业信用的有益补充。(3)在批发贸易的各种外部技术支撑中,不仅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技术条件的作用全面凸显,而且贸易信息的作用在世界市场形成后也变得格外重要。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巴黎的商业信息: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全世界的电击。”⑨
来源:《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