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物流与贸易 >> 正文

FDI对中国零售市场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对策(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8 《经济学家》2011年第10期 杜丹清 参加讨论

摘要:零售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终端产业,在一国经济格局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入世后我国零售业面临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冲击,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具体地研究零售业开放对我国零售市场乃至整个产业链系统的影响。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和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零售业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比内、外资进入零售业绩效的差异,以及外资进入制造与零售两个不同行业领域绩效的差异,得出外资企业过度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挤占内资份额和制造业利润,影响我国产业安全,降低消费者福利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FDI,零售业,市场结构,企业绩效,产业安全

一、引言
    

    自2004年底中国零售市场结束WTO保护期,迎来全面开放以来,FDI大举进入零售市场,至今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中超过80%已经进入中国,从南向北、从东部向中西部快速延伸布局自己的商业网络。到2009年底,中国大陆外商零售企业已经超过3000余家,实际使用外资53.9亿美元,其中42亿美元的商业零售投资发生在入世之后,占比超过90%。尤其是据相关资料,后WTO时代跨国企业中国零售市场投资战略不仅是规模迅速膨胀,投资方式也从原来的以新建企业为主转为战略性收购,这一切不仅会改变中国零售市场的组织结构,而且会对产业链上游的本土生产制造企业造成冲击。鉴于现阶段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系统中的战略性地位,我们有必要关注FDI在中国零售市场的投资战略及其可能导致的连带影响,进而从产业系统安全与经济健康发展角度探索合理的应对策略。
    二、相关研究成果及其评析
    

    目前学术界对FDI与中国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本国产业安全问题;二是产业发展所处的市场绩效现状及动态改善可能性。
    在外资进入与民族产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学界普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积极派(又称现代化理论学派)的观点,认为外商投资意味着新资源的流入与就业机会的增加,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引进及国际市场的开辟,无疑能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另一种是消极派(又称依附理论学派)的观点,认为当一国必须依赖外商直接投资获取经济增长时,一旦外资以诸如抽回投资之类相威胁,将对东道国政治经济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并直接威胁本国经济安全。[1]在这两大矛盾冲突中,更多的学者提出了要重视关系国计民生重点产业(包括零售业)的开放“度”问题:如李飞、汪旭晖(2006)[2]两位学者在分析了外资进入零售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业对外开放安全度的定性与定量指标;李炳炎(2007)[3]收集整理了加入WTO以来跨国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快速发展的数据资料,呼吁要警惕外资在零售市场的过度进入。
    在外资进入零售业对中国零售市场绩效影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学界明显分为两派。Marion等(1983)[4]考察了美国食品零售业的外国直接投资特点以及这些投资对美国企业和市场的影响,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带来了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技术,美国的食品零售业产生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但是这些投资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美元贬值影响而进入的,它们市场份额有限且单纯是为了获取市场势力而进入,所以不会对美国国内的企业和产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国内贸易局总经济师黄海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对中国零售业的冲击将是有限的,大体上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外商带来了国内商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短缺的资金,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现代化营销方式和管理经验,适度引进外资还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5]学者李飞等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从宏观(外资零售业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中观(外资零售企业对中国零售行业的影响)、微观(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个体造成的影响)三个角度分析了零售企业对外开放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得出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利大于弊的结论。[6]
    Tokatli等(1998)[7]对土耳其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跨国零售商的市场兼并活动迫使土耳其的一些零售商退出市场,而且其潜在的扩张趋势通常会给那里的大型零售商形成巨大的压力。国内学者黄国雄(2003)[8]指出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双向开放,在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但首当其冲的莫过于包括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在内的分销服务业。外资进入不仅影响批发和零售,而且波及整个流通产业,甚至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北京市工商联副会长、北京市物美商业集团董事长张文中(2003)[9]认为,人们对外资进入国内零售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误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领域所占的比重还很低,不足为虑,实际上,外资只进入了大卖场、综合超市等少数几种零售业态,但在这些业态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误认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带来大量的外国资本,实际上,外资在中国投资设立的零售企业,注入资本金的数量都是比较少的;误认为外国零售企业可以向中国零售企业传授管理技术,其实,外资要生存,就不会向中方合作伙伴传授技术,不会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
    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FDI进入零售业的影响问题上,一方面,研究者们明显持有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处于直观描述和猜测阶段,利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还很少。为了客观分析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战略行为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及时掌握其对中国市场环境、本地企业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安全的威胁,笔者运用产业组织和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客观实情,实证分析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绩效,以期对我国本土生产与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三、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市场结构的影响
    (一)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为动态分析FDI在中国零售市场的进入情况,笔者收集整理了2003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点中国零售百强和十强企业中外资企业的数据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
    

分析可见,从2003-2009年短短的6年时间里,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百强零售企业中所占的份额明显上升:数量从7家上升到17家(其中前十强数量增加了1倍);销售规模占比从10.64%提高到21.99%(其中前十强中外资销售规模占比从14.13%提高到29.75%);从排名的分布上看,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外资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前40名,40-100名中只有1家外资零售企业,且排名靠后,而在2009年,每个排名区间基本都较为均匀地有外资企业分布。数据表明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经从2003年几家独大的局面转入均衡发展阶段,全面扩张渗透到了各个规模段的零售企业中,其扩张战略已经由探索期和适应期转向战略发展期。
    (二)随着外资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组织结构呈规模化发展态势
    

    中国加入WTO,在跨国大零售企业的竞争压力下,本土零售企业也得到了扩张,在国内零售业资产规模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从图1分析可见,1999-2003年间,限额以上零售法人企业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从2004年起则有了突破性增长,比上年增长了74.9%,这无疑与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对零售业实施开放政策直接相关,使外资零售企业对中国市场投资有了更好预期,从而加快了在华投资步伐。随着零售业保护期结束迎来后WTO时代,FDI大量进入零售市场,并进一步以收购的方式扩张发展寻求规模经营效益,外资零售企业资产扩大、门店数量增加、营业面积加大,从2006年以后中国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数快速增加,零售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
    

(三)外资进入带来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快速提高
    

    市场集中度可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差异,评价市场势力,反映市场的可竞争程度。本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HHI)测算中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
    

其中Si指i零售企业规模占零售业总规模的比重
    我们参照美国的政策实践,将HHI指数乘以10000显示集中度为指标标准,计算中国零售市场的集中度情况。
    按照日本学者植草益和日本公正委员会的分类标准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见,从总体看,我国零售业的HHI指数均小于800,属于低集中度竞争型行业,零售业的组织结构总体上应该是竞争型的,这符合零售行业的一般特性。然而进一步分析可见,从2000-2008年,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是逐年递增的,尤其是入世后,每年都有所增长。这一方面与跨国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密切相关,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的进入,使东道国零售市场竞争加剧,大量中小零售企业被淘汰、并购;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加紧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的步伐,例如2004年以并购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物贸中心5家上市公司而成立的上海百联集团,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综合上述分析,随着FDI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外资规模零售企业数增加、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以及国内零售市场集中度提高等趋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会延续,后WTO时代FDI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快速扩张,在促进本土零售企业发展和零售业整体结构优化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中国零售市场结构有可能发生转变,从传统的竞争型趋向于垄断竞争型,而且在某些地区的一些业态上甚至可能出现垄断竞争甚至局部垄断态势。[10]
    四、外资进入零售业的利润绩效对比
    
为了准确掌握外资进入零售业的动机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绩效的影响,笔者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外资进入生产制造业与零售业的利润绩效,以增强对外资进入中国产业走向的考察预测。
    在模型设计时,我们将被解释变量确定为以企业平均利润定义的绩效指标,解释变量为外资进入的数量,选取与绩效相关的集中度指标为中间的控制变量,设立计量模型:
    P=α0+α1*FDI+α2*HHI+ε
    其中:P:我国制造或零售业的平均利润(万元/个)
    FDI:外商(包括港澳台商)投资资产合计(亿元)
    HHI:衡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的赫芬达尔指数
    α0、α1、α2:均为线性常数
    ε:随机扰动项
    为了形成对比说明,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并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设立了两组变量,第一组变量为1999-2008年内资零售业的资产、零售业集中度、平均每家零售业的销售利润,第二组变量为1999-2008年工业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投资的资产、工业集中度、平均每家工业企业的利润。数据引自《经济年鉴(国内贸易统计分录)》、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运用EViews6.0进行数据处理,做以下分析。
    (一)外资进入零售业的绩效分析
    

    为了考察FDI对我国零售业绩效的影响,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P=α0+α1*FDI+α2*HHI+ε (1)
    其中,P表示我国零售业以零售企业平均销售利润为代表的绩效指标;FDI表示外商投资零售业的资产;HHI表示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
    

根据表3中的样本数据,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可得三个参数α0、α1、α2的估计值分别为:
    α0=-1080.931 α1=0.378832 α2=2.199320
    由此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S=-1080.931+0.378832*FDI+2.199320*HHI
    T=(-3.827963)(11.65160)(4.454184)
    R2=0.964224 ad R2=0.954003 DW=2.228968 F=94.33214
    通过回归分析结论可以看出,ad R2和R2接近于1,拟合优度非常好,F值已达到显著性水平,T检验值同时通过检验,反映了对应的解释变量对应变量有显著影响,模型有效。回归分析表明,外商投资零售业的资产每增加1亿元,零售业以销售利润为指标的平均绩效将增加3788元。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Tags:FDI对中国零售市场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对策(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