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物流与贸易 >> 正文

[文萃]王云霞 韩彪: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禀赋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http://www.newdu.com 2018/5/9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王云霞 韩… 参加讨论

    摘 要:选择与资源禀赋相协调的技术进步类型将有效提升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法,对1995—2015年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类型要素禀赋地区的要素投入偏向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考虑能源投入以及碳排放强度时,物流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被显著高估,且资本密集型地区的TFP增速最高;其次,多数地区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要素投入偏向于资本的使用以及劳动力的节约。从不同类型的要素禀赋地区来看,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与地区要素禀赋并不完全匹配,且存在技术选择“悖论”,这是导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深化要素市场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选择与要素禀赋类型相匹配的适宜技术,降低技术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物流业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禀赋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TFP 指数  技术选择“悖论”
    作者简介:王云霞,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理论;韩彪,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WH1352016YB68)。
    期刊责编:邓艳
【文摘】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当前国民经济研究的热点,而物流业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人员、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然而,物流业长期粗放式发展阻碍了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流通的费用,延长了流通的时间,进而直接影响商品流通速度。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6%。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效率水平相比,中国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学者认为,区域经济社会条件、要素资源禀赋及技术水平是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根源。从当前的资源禀赋来看,物流业能源消耗多、碳排放量大、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逐渐显现。鉴于资源禀赋和环境的约束,选择与区域资源禀赋相协调的技术进步类型将是探寻产业发展新动力的有益尝试。而其前提是,当前物流业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如何,中国物流业的要素禀赋是否与技术进步偏向相匹配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的鼻祖是美国经济学家Farrell,他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认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需涵盖资本、劳动力、能源消耗等全部要素资源。此后,索洛提出了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索洛余值法,并将技术进步纳入经济增长的范畴。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技术结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技术进步的偏向性通过改变不同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来改变其投入和产出,进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当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相适应时,可以提高充裕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进而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反之则会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损失。
    关于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Hicks最早在《工资理论》中提出了与技术进步偏向相关的“诱致性创新理论”,认为要素价格的变化会对技术变革产生诱致性作用。Kennedy认为,诱致性创新理论建立在要素价格相对变化的基础上,并在Hicks诱致性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可能性边界”的概念。速水佑次郎、拉坦认为,诱致性技术创新是有利于充裕生产要素对稀缺生产要素进行替代的技术变革,并认为当要素相对价格与要素的使用份额负相关时,技术进步满足诱致性假设。此后,由于缺乏微观基础,大部分增长模型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仍以中性技术进步为前提。然而,这与经济现实并不相符,资源禀赋在各区域的非均衡分布,在多数情况下,将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于某一生产要素。
    近年来,随着内生技术变迁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其决定因素逐渐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De La Grandvill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并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论证。Acemoglu认为,技术进步偏向受价格和市场规模的影响,在价格效应的引导下,技术创新偏向于稀缺资源,而在市场规模效应的引导下,技术创新偏向于丰裕资源。基于此,主流经济学派在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假设下,对欧美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以及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进行了研究。Antonelli & Quatraro通过对1970—2003年12个OECD国家技术进步偏向的经验研究证明,当技术进步偏向于当地丰富的生产要素时,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当技术进步偏向于稀缺要素的使用时,则会降低当地的全要素生产率。可见,强化要素禀赋及技术进步偏向,对研究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对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禀赋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林毅夫认为,中国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应该遵循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技术选择应与要素禀赋相匹配,技术才具有自生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以及要素禀赋等相关问题。
     
    
    
    
    
    
    
    本文将资本、劳动力以及能源纳入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框架,采用Malmquist-TFP 指数分解法测算了1995—2015年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将中国30个省份按资源禀赋的不同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地区,并对各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地区的要素投入偏向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当不考虑能源投入约束时,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被显著高估。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大于1,年均增长率为4.1%。此外,资本密集型地区的TFP增速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地区且劳动密集型地区的TFP最低;当考虑能源投入约束时,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小于1,年均增长率为负的5.9%,且能源密集型地区的TFP指数最高。
    (2)大多数地区物流业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有助于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对产业增长的累计贡献来看,能源密集型地区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最高,其次为劳动密集型地区和资本密集型地区。由此推断,各地区物流产业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影响不同,其中能源投入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劳动力和资本。
    (3)物流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于资本的使用。结合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来看,物流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并不是朝最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向发展。在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下,物流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与地区要素禀赋并不完全匹配,物流技术进步存在技术选择的“悖论”。技术选择“悖论”违背了地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且会对企业的生产率造成损失。而要素投入偏向与资源错配这种“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受中国要素市场不完善、制度因素以及技术供应等内、外部因素影响。
    本文研究结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有:中国物流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与地区要素禀赋存在技术错配,针对技术错配的来源,应采取有助于改善物流业要素配置的政策措施。首先,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避免政府政策的干预,减少对低效率企业的政府补贴,使资源按效率在企业间进行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次,工资差距是造成劳动力要素错配的重要原因,劳动力流动是提高农民工劳动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最后,由于技术赶超而导致的资本投入拥挤会引发资本错配。因此,应选择与要素禀赋类型相匹配的技术进步方向,降低技术错配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

Tags:文萃王云霞 韩彪,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禀赋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