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中国零售学术研究学习吸收期的历史回顾(1978—2000年)——中国零售学术研究40年发展历史回顾之一
关键词:零售学;零售理论;零售研究;零售学史;零售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李飞(1958—),男,河北青龙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营销战略、零售战略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百货业演化轨迹及未来走向研究”(10BJY086);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项目“中国零售业态适应和成长问题研究”(100004002)。
期刊责编:邓 艳
【文摘】
1978年以来的40年改革开放过程,推动了中国零售学术的发展,特别是全球互联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中国零售学术的国际前沿研究。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这40年来零售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可以记录零售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铭记中国零售研究的开拓者,而且还可以为未来零售理论研究发展的方向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任何一门学科和理论的发展都符合一般的创新规律,即包括学习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等四个阶段,中国零售学术研究的发展也不例外。同时,中国零售理论研究发展与营销理论研究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而已有关于中国营销和西方零售学术研究发展的文献都出现了以10年左右为一个时间段的分期方法。
我们以10年左右为一个阶段,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理论40年的内容变化,结果发现四个阶段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是学习引进期(1978—1990年),主要以本土和西方的经验学习为主,学术成果为介绍性和描述性研究;二是消化吸收期(1991—2000年),主要是在学习西方零售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零售发展实际,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零售学讲义,出现了稀少的学术性著作和论文;三是模仿创新期(2001—2010年),主要是模仿和利用现代管理理论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本土零售活动进行创新性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些专著和论文;四是自主创新期(2011年至今),主要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本土零售活动进行创新性学术研究,形成了一些独特性专著和高水平论文。实际上,也可以将这四个阶段分为学习吸收和理论创新两大阶段。
中国零售学术发展的学习引进期(1978—1990年) 这一阶段,中国刚刚开始市场化进程,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有零售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诸多商品供应靠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与此相适应,中国零售学的研究带有这个阶段的鲜明特征,实用性多于理论性的,方法也比较简单。
从研究主题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索中国零售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二是学习研究国内外零售企业发展的一般方法和技术;三是借鉴国外零售学教材,以及研究中国的零售实践,建立中国零售学的雏形。
研究方法:1)基于本土经验主义的描述性研究;2)基于西方经验主义的介绍性学习。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零售理论创新很少,形式主要是介绍性文章、工作手册和教材,以及工作和政策建议报告等。判断其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不是创新,而是准确地理解零售管理的内容。
这一时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零售学者队伍,同时也缺乏国际化视角,对西方零售学术发展缺乏了解。
中国零售学术发展的消化吸收期(1991—2000年) 1992年,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供求进入基本平衡的状态,非国有经济比例进一步增大,特别是从1990年开始了零售业对外开放。连锁业发展,外国零售集团在中国大陆开店,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多彩的零售业态,也带来了新的零售理论。
从研究主题来看,紧紧围绕着为中国零售业的变革和发展服务,实践指导性强于理论创新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索零售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二是学习研究西方零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三是借鉴国外零售学教材,编写中国的零售学教材。主要还是对于西方零售理论的消化和吸收,为本土的零售发展和决策服务。
从研究深度看,主要还是对西方零售发展经验和经营方法的介绍,以及本土典型零售案例的分析,不过涉及了零售业态演化规律等理论问题的学习和传播,基本上还是描述和议论性研究。因此从本质上说,该阶段还不是真正的零售学术研究阶段,是对于西方零售理论的消化、理解、吸收阶段,只是对于中国零售史的研究有些原创性成果。
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与第一阶段大体相同,即基于本土经验主义的描述性研究和基于西方经验主义的描述性和评论性学习。不同在于,翻译出版了一些西方原版零售案例研究书籍,开始关注西方零售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消化吸收,这主要表现在对于零售变革或演化理论的说明及在本土的验证上。同时开始系统地引进零售学经典原版英文教材,并结合西方零售发展理论及案例的学习,对中国本土零售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
从成果内容来看,大多为实务性研究,缺乏零售理论的研究,不过已经开始关注零售演化或变革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结论和评价 1978—2000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零售业发展也经历了改革和开放过程,并发生了一场综合性的零售革命。这迫使中国零售学者更加关注这个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形成了该阶段中国零售学术研究的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78—2000年,中国零售学术的发展经历了学习引进、消化吸收两个阶段。(1)在学习引进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是引进东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零售发展经验,探索本土的零售发展道路;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经验主义的描述性范式;研究成果之中极少为理论创新成果;零售学者主要分布于非重点的财经院校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机构,很少具有博士学位和西方国家留学经历。(2)在消化吸收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是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零售业发展经验,探索本土的零售发展模式;研究方法仍然采用经验主义的描述性范式;研究成果之中很少为理论创新成果;零售学者仍然主要分布于非重点的财经院校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机构,不过近30%的具有博士学位,超过20%的具有西方国家1年以上的留学经历。
由前述分析得知,该阶段零售学术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上还没有进入规范的学术研究阶段,也远远没有与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接轨。这是由中国零售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主要受三方面驱动因素的影响:一是中国零售业变革过程。例如在零售管理体制改革时期,研究东欧计划经济国家实践较多;在业态变革时期,业态演化理论受到关注。二是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过程。例如,在未改革开放阶段,学者比较关注具体运营知识;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零售发展成为模仿的样板,大量的案例研究涌现。三是商学教育的发展程度。由于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零售学被视为实用学科和操作技术,因此导致运营手册和开店攻略成果较多,而理论创新较少。
总之,这一阶段的零售学术研究,关注零售企业经营实践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对国外一些发展经验的观察、学习和吸收;流行比较实用、简单的经验主义描述方法;成果基本不具有理论创新性。其好处是可以密切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零售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践过程;其缺点是创新研究方法和零售理论创新不足,与国际前沿的零售学术研究水平距离较大。这为下一阶段中国零售学术发展进入模仿创新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昭示了未来中国零售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将要转向学习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追踪国际零售的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