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年谈判,中俄终于达成了为期30 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十年谈判,不可谓不谨慎,4000 亿美元合同金额,自然算得上是大手笔。按常理来说,怀着严肃慎重的态度,你情我愿地做成一笔大生意,对双方来说都应该是可庆贺的事,然而掌声的背后还有不少“某一方吃亏了”的质疑,并且这些质疑既针对买方,也针对卖方。
一方面,英国《金融时报》的社论说,普京“拒绝与西方展开建设性对话,而转身选择与中国建立关系,这样一来,俄罗斯将永远注定是初级合伙人及原料供应者。对拥有如此辉煌历史的人民来说,这令人蒙羞”。《莫斯科时报》也称,“普京向公众兜售中俄天然气协议是一项政治凯旋和里程碑事件,但对俄罗斯企业来说几乎无利可图。”另一方面,也有媒体称中国在这个协议中并未占什么便宜,“单纯从商业角度考虑,俄罗斯是赚大了,中国只能从国际局势、能源安全上找到一些心理安慰”,认为这个协议还会导致国内气价上涨,甚至让中国向中亚国家购气时陷于被动。
……
中俄协议的达成对俄罗斯主推的欧亚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提倡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合作都将产生正面的作用。中俄之间达成的协议越重要,意味着双方相互依存程度愈加深入,传统上受俄罗斯影响的中亚等地的国家,也就更加敢于加深其与中国的合作,而不用担心俄罗斯会“因小失大”地掣肘其发展。
【
PDF全文阅读】
[本文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IPER(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系列)讨论稿,政经观察第1423号,2014年7月23日]
[本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www.iwep.org.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