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封面/封底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与会的各界人士: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这次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书展,并有机会介绍我的这部介绍“一带一路”经济原理的新书(
Economic Reader on the Belt and Road)。我的主要观点是:“一带一路”倡议有着互利共赢的内在经济机制,可以通过开放合作的实践把它发挥出来,让参与者共同分享。中国与印度可以通过开放合作,共同获得“一带一路”建设的红利。
2017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这就指出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这本书是通过理论解读的方法,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进行经济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内在的互利共赢的经济本质,从而增强参加以开放合作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具体实践、获取其红利的信心和动力。
首先,通过供需分析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有现实经济基础。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中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未来6-8年,亚洲每年的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亚洲每年基础设施资金需求约为8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两个最大的金融机构每年在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总和只有300亿美元左右。因此,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融资缺口。资金欠缺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制约了以中西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层面的需求面。
中国经济由于结构转型形成的生产能力富裕、有竞争力的中高端技术和庞大的外汇储备,又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层面的供给面。
供需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经济基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其次,解释“一带一路”互利共赢机制的形成。“一带一路”对外是和平发展倡议,对内是对外开放战略,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国际技术合作项目。这本书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一带一路”内在的赢利机制。
基本路线:中国—亚洲国家的互动双赢。中国有扩展市场的内在需求,企业需要“走出去”寻求稳健的投资项目与机会,而以中西亚国家为代表的亚洲其他国家具有广阔市场且缺乏基础设施投资资金。这个供需经济态势,就可形成以“软贷款”为“引导”,带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走出去”,以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合作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并以其收益归还项目建设贷款的经济循环路线。
扩展路线:亚欧非各国参与的“多边共赢”。“一带一路”倡议首先诞生于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互动中。这个倡议实施的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在这个区域里的欧洲工业强国,近年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压力,十分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以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广阔市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国,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欧洲工业强国联合投资建设发展中国家,可为率先“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学习先进技术和营销经验的平台。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技术不断升级,与此同时,欧洲国家企业也可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获得相应的利润。于是欧洲国家作为第三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第三方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非洲国家与亚洲许多国家一样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非洲各国将成为下一阶段受益国家。
欧洲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参加,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这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相应扩大成为参与国。美国总统已多次表示将参加“一带一路”有关项目的建设就是一个标志。
应该指出,以上有关“一带一路”的理论路线分析,源于对中国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际经济宏观背景的分析,它是在抽象的层次上将提出倡议的中国和参与合作的各国简化为市场主体,从供给和需求的视角出发,分析参与各方的行为和利益,旨在证明“一带一路”存在自洽的经济逻辑和赢利机制,从而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也就说明了获取这个红利的动力来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