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钱颖一对话彼得?蒂尔:什么才是创新的逻辑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财经杂志评论》 佚名 参加讨论

    学者简介: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近期就创新逻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依靠资源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创新对中国未来发展极为重要。但是,对于什么是创新、如何推动创新等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世界著名创业投资家彼得•蒂尔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就公众关心的创新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谈。在对谈中,两位敏锐的思想者围绕什么是创新、创新与教育的关系、政府如何推动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都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政府最重要的是为创新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一、为什么要重视创新?
    “未来是不会自行发生的,未来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建立的东西,”彼得•蒂尔说,“中国一定要有远见,一定要亲自创建一个最好的未来。”他认为创新是非常难定义的,很多时候是我们看到了结果,才知道它是创新的东西。从宏观上说,创新是有能力对文明做出很大改变、而且在将来很多年里能够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东西。同时,在微观上看,一些创新的社会影响可能要很多年以后才能看得到。实际上,微观创新和宏观创新的区别并不是那么大。比如说,很多人说Facebook只是一个沟通工具,不是很大的创新。但实际上,Facebook对人类相互沟通带来极大便利,影响非常大。还有Twitter,对人类文明可能不会有一日千里的影响,但是它在商业层面为许多公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一般来讲,宏观创新有宏观影响,微观创新有微观影响。彼得•蒂尔自己关注的是宏观方面的创新。但是,有时候微观创新会有宏观的影响,那就是最好的了。
    钱颖一谈到,最早论述创新的经济学家是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动力,市场经济长期活力的根本在于创新,而创新则来源于企业家精神,来源于企业家开发新的产品,创造新的生产方式,这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熊彼特在1950年去世,他的影响在他去世之后日渐变大。由于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曾任美国财政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萨默斯说,熊彼特很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二、人类进步是以什么形式发生的?
    彼得•蒂尔认为人类进步可以呈现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水平进步,也称为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经取得的经验,直接从从1跨越到N。第二种是垂直进步,也称为深入进步,意思是探索新道路,从0到1的进步。
    做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是把世界从1推向N,复制一个模式比创造一个新模式容易得多。但是,每一次我们创造新东西的时候,就是从0到1。从宏观层次看,全球化就是水平进步,它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是全球化的典范,它已经复制了发达国家的有用之物,使得它在前进道路上少走几步;垂直进步也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科技。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容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
    钱颖一认为彼得在哲学层面是对的。不过他认为,从0到1的进步当然非常重要,同时也不要忽视从1到N。因为从1到N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简单的模仿,一种是学习中创新。例如,阿里巴巴的淘宝和天猫之前有eBay、Amazon,腾讯微信之前有KakaoTalk、Whatsapp,但是阿里巴巴和腾讯微信结合中国市场有很多创新。由于中国的N非常之大,它们带来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从0到1”。因此,钱颖一把它们称为“有创新的从1到N”。所以,我们不能忽视N的力量。在中国N大于13亿,这里蕴藏了巨大的能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和社会效益与N的平方成正比,N的平方的力量,又比N的一次方的力量大得多了。谁看到了中国的N的力量,谁就不会轻视从1到N的作用。
    抓住中国市场巨大的N,并在1的基础上创新,释放N的力量,这是中国企业家、创业者们难得的机会。
    三、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人们都如此重视创新?
    针对这个问题,彼得•蒂尔说到,这和全球化的趋势有关。从1971年到2007年,全球化趋势非常强烈。全球化趋势在2007年达到了峰值,此后开始减弱。例如,从1971年到2007年,全球国际贸易增长值是GDP增长值的2-3倍。
    另外一个现象是,2007年之前,美国所有年轻人都想去纽约做一个银行家。当时人们都说,如果你去纽约,你就可以征服全世界了。这就是全球化的一个故事。可是,2007年以后,大家都想去硅谷——并不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才导致人们跑到硅谷去——而是人们更想创新。
    彼得•蒂尔个人是非常支持全球化的,也非常支持国际贸易和国家间人民的自由流动。如果终结全球化的趋势,这对于全世界来讲都是一件坏事。但是,他也认为,我们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将越来越少。因此,人们就有更大的压力进行创新。
    钱颖一则认为中国之所以重视创新,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开始变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取决于该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依靠创新驱动增长,贫穷国家主要靠资源驱动,基本不需要靠创新驱动,可以靠模仿。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中大致是这种模式。而中等收入国家介于两者之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资源驱动仍有空间,但是与贫穷国家相比,需要更多地靠创新驱动。
    中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增速区间进入中高增速区间。随着潜在增长率下降,就需要更多地靠创新驱动增长。
    四、创新型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培养吗,创新与教育是什么关系?
    彼得•蒂尔觉得教育和创新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关系很复杂。首先,创新是需要知识基础的。如果你要去做一些前沿事情,首先需要有全面的教育和一定的知识基础。大多数进行科学研究或者是技术创新的人,确实很聪明,而且也接受了比较高等的教育。但是,教育确实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多人受到的教育都是帮助他们怎么样通过考试,怎么样去背诵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果,人们变得非常善于记住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而不去进行更加有意思的尝试。
    很多人说,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填鸭式教育”,其实美国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类似问题。美国很多中上层阶级家庭都努力把孩子放到最好的学校里面去,这样孩子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一些有意思的课题。
    彼得•蒂尔谈到自己的高中是在加州的公立学校,很自由,一年有三个月的假期,就去做那些他想要做的事情。但是,大多数人是没有这样的自由去探索想要做的一些课题的。
    钱颖一说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创新,或是人文思想突破,都是创造力的体现。创造力包括至少三种创造性: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他称之为创造力“三要素”。但是,我们惯用的教育模式不是培养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所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就必须要改革教育模式。当我们要激励创造性精神时,我们就不应该打击标新立异,而要鼓励勇敢;当我们要鼓励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就不应该反对胡思乱想,而要鼓励想象力,鼓励批判性思考;当我们要关注创造性能力时,就不应仅仅灌输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有多么前沿、多么基础、多么全面,而要注重能力培养。
    五、为了促进创新,政府能够做什么,政府应该做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彼得•蒂尔以美国为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政府使得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用走很多程序,不需要写课题申请书,当时运行的情况非常好。到了七十年代以后,需要更多的程序,有更多的程序来筛选研究课题申请,情况就不那么好了。
    科学家和政客,是有很多深层次区别的。一个好的科学家一定不是一个好政客。但是,现在因为有很多程序,所以说现在得到研究经费的人,往往是是那些最会写课题申请的科学家,而不是最好的科学家。所以他建议,中国政府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程序不要过于严苛。
    另一方面,在商业环境方面,也不要让开公司、创业的人觉得太难。在文化方面,要建立宽松的、容忍失败的环境。如果一个人失败之后承受的社会压力太大,其他人就不想创新了。提供一个好的创新环境非常重要。
    从钱颖一的角度来说,从组织形式看,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组织创新:一种是从上到下,政府作为创新的主要组织者,美国的登月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都属于这一类组织活动创新比较成功的例子;另一种是自下而上,主要是靠企业家创业带动创新,硅谷是典型例子。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不是主导创新,而是创造适合创新的环境。
    由于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习惯性思维,我们比较容易关注前一种,比较容易忽视或者不够重视后一种,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目前,中国出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本质上是草根活动。应该主要依靠民间力量,依靠市场机制,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首先,在创新创业上,政府要给市场和民间留出足够空间;其次,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和创业友好的监管环境,适应新形势,制定新法规;第三,政府应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政府并不是直接投资和建立科技园这些“硬件”,而是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些“软件”。总之,为创新者创造一个好环境,对中国的创新来说非常重要。
    (节选自《钱颖一对话彼得•蒂尔:什么才是创新的逻辑》,原文载于《财经杂志评论》,作者马国川)

Tags:钱颖一对话彼得蒂尔,什幺才是创新的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