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经济学家vs文青: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经济学思考——郭艳茹

http://www.newdu.com 2018/3/16 《经济学家茶座》 佚名 参加讨论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语文教育饱受诟病。2010年曾有几名新锐的语文老师写了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书,批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扭曲情感歪曲事实”,引起广泛的回应和认同,作家叶开更有“语文不除教育已死”“小学语文教材比三聚氰胺奶粉还要危害深远”这样的惊人之语。对这些作者,也是小学生父亲的愤怒,我颇为理解。我家儿子从上小学以来,也是饱受语文折磨,偏科一直偏到高中。这些年来翻看他的课本、讲义、试卷等,发现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确问题多多,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说其中包含了很多“反社会反常识”的东西也不过分。仅举几例。
    1、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认知:合作互助vs对立冲突?
    我儿子刚上小学时,跟语文课本配套的有一本《古诗文背诵》,所选的古诗有两首主题相近,一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陶者》,“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另一首是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标准的讲解和考试答案都是“反应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歌颂了劳动者的辛苦,批判了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抛开根深蒂固的阶级斗争观念,以上两首诗中的所表述的情景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应该是“劳动分工”现象。陶者和蚕妇把自己生产的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专业化分工带来社会产出效率的提高。这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所描述的情景一致。两位作者生活的宋代是中国手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很多商业型“城市”,瓷器丝绸更是出口到东南亚日本等地,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的一个高峰时期。商业繁荣与商人的逐利行为分不开,商人们贱买贵卖的获利模式和逐利本性通常会受到读书人的诟病,被后者贴上“不劳而获”“贪婪”“铜臭气”的标签。在宋代,诗人有这样的想法不足为奇:在现代经济学产生之前,商业活动不创造利益是人们关于经济活动的基本认识,欧洲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者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会在国家政策上主张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国富论》的完成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在这本书的开篇,斯密用各种丰富有趣的事例阐述了劳动分工如何在不增加劳动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了社会产出。这是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始。古代诗人没有现代经济学知识,对商业活动的抨击有情可原,在现代经济学诞生200多年之后,当代中小学教育中仍然继续这样的观点,则值得商榷。语文不是经济学,但也不能偏离社会科学太远。事实上,宋代以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带了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提高了女性的产出水平和家庭地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蚕妇”这样的女性来讲,是一件好事。
    中小学语文教育偏离经济学常识,一味强调人类经济交往中的对立冲突而不提合作互助,可能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培养了社会成员间的仇恨和敌视情绪,为社会的动荡和秩序崩溃留下隐患。中外历史中,特定群体的仇恨和暴力活动,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例子并不少见。以培养社会公民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应该帮助孩子们循序渐进形成关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认知: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互助合作相互依存的复杂体系,如《铅笔的故事》里所写,即使像铅笔这样的简单的小东西,也需要数不清的人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人不能孤立的存在,需要将个人融入社会。接下来,再告诉他们,人类在合作的过程中为竞争稀缺资源会产生很多冲突,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协调这种冲突,所以会有法律,规则,文化习俗,会有警察、军队、法院等等,个人必须学会用法律规则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如果一上来就强调一个阶层(富人、商人等)对另外一个阶层(穷人、农民、手工业者等)的伤害,则相当于有意识地在未成年中培养仇恨。文革“十年浩劫”,尽管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但其广泛深入程度则与普通阶层对精英阶层的仇视不无关系。张五常曾做《费雪与红卫兵》,认为文革中的红卫兵就是通过打倒精英阶层来消除人力资本上的阶层差异,实现社会公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曾明确地以“勿忘阶级仇恨”为主题来设计课文,现在的课本中已经没有这种直接拉仇恨的东西,但一些细节之处仍需改进。
    2、关于个人人格培养:独立自主VS控制依附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转型包含了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在经济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一是在社会文化上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过渡。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人自由之上的,个人独立自主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市场运行的基本动力,也是所有创新的来源。因此,在转型的背景下,中小学教育尤其应该关注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有意识的将个人利益、自由意志、独立思考等与个人主义有关的元素融入进他们个人思想成长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个人是重要的,个人利益是重要的,个人的思考、感知和体验都是重要的。这既是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从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来看,这方面还是非常欠缺的。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已经很少见到我们小时候所学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刘文学》等极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容,毕竟《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颁布多年,再鼓励孩子们为了保护集体财产牺牲自己的生命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大多数的课文内容还是隐藏着类似的集体主义观念,即个人是不重要,只有作为某种集体(祖国、家庭等)的附属才有意义。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中《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就受到很多人的批评。课文大意是说: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从井边打水回来,一个儿子翻跟头,一个儿子唱歌,都乐坏了妈妈。第三个儿子不会翻跟头,也不会唱歌,直接上前帮妈妈提水。跟在他们后面的老人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表达的就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身的价值和快乐并不重要,作为妈妈儿子的身份才重要。我一直觉着,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充满了各种问题妈妈,不是忙就是病,永远严厉,永远苛刻,永远不快乐,在孩子高高兴兴玩儿的时候,跳出来说你要去学本领,在孩子取得成绩想分享快乐的时候,板着脸说不能骄傲,等等,时刻提醒孩子:你不配拥有单纯的快乐。这些妈妈习惯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不断地向孩子灌输“感恩、孝顺、服从”的理念,努力来塑造孩子的依附型人格。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们班里曾经在“母亲节”出过一份报纸,每个孩子都给妈妈写一段话,大多数孩子写的是: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我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对不起妈妈,等等,我看后觉着很压抑。现代社会中,父母与孩子在身份上应该是独立、平等的,连接孩子和父母的是平等的爱而不是纵向的恩,孩子不需要对父母做出这种债务人对债权人的讨好式表达。
    除了独立人格的压制,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严重摧毁了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固定的课文中心思想,僵化的作文写作思路,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成了单一的标准思维,其危害性正不断显现出来。
    3、关于人类社会的前景:田园牧歌VS现代文明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特别不好的地方,就是泛文青化(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文艺青年情怀泛滥的现象),这可能跟中小学语文老师大多是是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有关。我儿子上初中时,就遭遇了一个女文青老师,布置得阅读作业都是各种酸俗文字心灵鸡汤,令我们苦不堪言。文青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向往田园牧歌世外桃源对庸俗的现实世界不屑一顾,对工业文明吞噬了田野村庄更是痛心疾首。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时代,文学艺术根植于农耕文化,作为农耕文化象征的乡村景象,如小桥流水牧童短笛等,一直是构建文学意境的重要元素。人类自历史中走来,对过去的追求和怀想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忆和怀想不能成为前行的阻力,不能把文学、文艺同工业化、现代科技等对立起来。我儿子初中时曾有篇阅读作业,题目叫《井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
    在美国之前,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球的最佳方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一眼井,一汪清澈的好水,一根井绳。
    面对水井的时候,要让自己燥热、混乱、凶狠的心情静下来,不要怀着总想征服什么的冲动,不要乱折腾,安静一些,内心清澈一些,低下你高傲的头,弯下你高贵的身子,你就会看见,从水里,从岁月深处,一轮干干净净的初月正向你升起,并渐渐走向你,走进你的生活。
    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快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
    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
    我儿子说他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痛心疾首,恨不能骂美国航天局八代祖宗。两年前我在青岛海边玩儿,碰到一个中年大汉,也是用同样痛心疾首的表情来控诉工业化毁了青岛的蓝天碧海绿树红墙,他不知道青岛沿海标志性的殖民地建筑,正是是工业文明征服农业文明所留下的纪念。
    对现代文明的抵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上的“返祖现象”,人类在进入现代文明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及前农业时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机制,在进入现代文明之后,有些人在心理机制的进化上并没有相应的跟进,而是留在了过去。尽管这种进化缺陷常被赋予文艺上的美感,但如果中小学教育中过度渲染这种美感,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们世界观的建立。作为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孩子,他应该知道现代社会是怎么运行的,比如,疫苗抗生素如何拯救生命,现代交通运输、能源、信息产业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城市的公共系统怎么运转等等,对宇宙的探索如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等等,而不是把文学作品中臆想式的田园牧歌描述当成理想的社会图景,并因此对现代文明心怀敌意。
                                                       (选自《经济学家茶座》第65辑)

Tags:经济学家vs文青,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经济学思考,郭艳茹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