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
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的思想是一贯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形势的需要,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扩大就业的理论及政策逐渐成熟,逐渐形成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重要思想,对于做好就业工作和劳动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随改革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认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在十二大报告中就提出扩大劳动积累,强调农村劳动力的安置要因地制宜、就地利用。以后又顺应变化的形势,先后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的要求。十五大提出了发育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任务。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针对城镇就业,从提出改革就业制度、发育劳动力市场,到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同样是根据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就业与民生之间关系的思想。
2002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以《就业是民生之本》为题的讲话,论述了充分认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且把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提高到是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党和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当务之急的高度,标志着“就业是民生之本”重要思想的形成。此后,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的报告中,都对这个重要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与此同时,落实这一思想的政策体系也逐步完善,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
二、发育劳动力市场与扩大就业相结合
党的十五大部署了劳动就业制度的全面改革,与此同时也对如何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生活做出了安排,即减员增效的改革与实施再就业工程同步进行。从那以后,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包括推行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下岗职工提供了三条保障线,政府和社会提供就业服务和培训,帮助实现再就业,等等。在十六大报告中,党中央做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的战略决策,并对这一战略的相关政策领域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部署。与此同时,通过拆除城乡之间、地域之间、部门之间和所有制之间的制度分割,矫正生产要素价格信号,劳动力市场发育产生的促进就业效果十分显著。可以说,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也包含在积极就业政策之中。
通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发育劳动力市场,十六大以来城乡就业得到迅速扩大,在2003~2006年期间GDP增长率达到10.3%的同时,城镇就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4%。虽然由于下岗到登记失业的并轨,登记失业率有小幅度提高,但真实失业率持续下降,从2002年的6.1%降低到2005年的5.2%。从农村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或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看,1998~2005年期间,乡镇企业就业年平均增长1.9%,农村私营企业就业增长18.1%。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人数,从2000年的7849万增加到了2006年的1.32亿,每年平均增长9.1%,目前与城镇本地居民就业人数的比率达到46.7%。
三、政策思路日益清晰、措施逐步完善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将就业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内容,要求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把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主要任务,将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就业和保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部署。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明确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扩大就业的指导思路和政策措施。
首先,正视扩大就业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虽然本世纪以来城乡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绩效,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有所缓解。但是,庞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带来的就业总量矛盾、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形成的摩擦性就业矛盾,以及经济波动可能产生的周期性就业矛盾,都将长期存在,不容有丝毫的放松。
其次,坚持将就业扩大与改善民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国务院领导强调,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注意把握好“三个转变”,即“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努力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努力把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这“三个转变”实际上是一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就业优先原则的概括表述。
第三,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工作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十六大以来,逐步完善了政府在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引导就业观念转变、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等领域的职能,建立了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抓就业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和加快了劳动立法的进程,逐步完善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在制度上得到越来越可靠的保障。
第四,关注特殊群体的特殊就业需求。从关注民生出发,党中央、国务院特别重视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针对他们各自的就业困难和就业特点,制订出有效的支持性政策。例如,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完善面对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和就业的条件等。这种特殊的瞄准机制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政府支持创业、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15日
Tags:深刻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