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菜市场,称称“经济学”(评论员随笔)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21日 05 版)
只有进入真实生活场景,让经济学的鞋子试试市场这只脚,才知道理论如何更好指导实践
北京有个“网红”菜场,叫三源里。因为挨着使馆区、大酒店,这里成了很多驻华使节、国内名厨、艺人明星挑食材的首选地。菜场人气旺,构造本身就很“经济”。场地极狭长,面积很有限,摊主们像建金字塔一样将摊位搭得立体高耸。中间过道很窄,但南北干货、异域食材、奇门香料夹道欢迎的效果,很快让你产生“检阅”农场的心理,购物欲大涨。
前几天,这条窄窄的菜场通道,真的成了“经济学之路”。一场“菜市场遇见经济学”的主题展览,让这里摇身变成经济学课堂。“弗里德曼早餐店”“科斯羊肉铺”“李嘉图蔬菜摊”次第开起,8个以经济学家名字命名的店铺,每个背后都有一个经济学故事。海鲜店为何占据最中间?为什么不太买得到带骨头的进口牛肉?钻石和水哪一样给人的幸福感更强?一边买菜,可以一边了解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在菜场入口处,还设置了一个巨大的仿真汉堡,以缩微景观和人物模型表现食物来源和生产流程:面粉来自河北、番茄来自山东、生菜来自福建、芝士来自荷兰……这直观呈现了全球分工协作的意义,也让人思考:如果没有分工,世界将会变成怎样?
有人说,菜市场是日常生活的缩影,是经济学最具体而微的体现。一个篮子,确实装得下大半本《经济学原理》。比如,两周前200多元一斤的基围虾跌价到75元,这是价格波动;有人爱胡萝卜,有人爱白萝卜,这便是偏好;如果你走到摊前,隔壁摊位传来句“半斤就够了,哦,太多了太多了”,正是边际效用递减。“人民小酒”要看市场定价,因为价格不是供给者定,是供需匹配的结果;而今天人们愿意买高价菜蔬,也能解释得通:如今大家做饭少了,相较于时间成本,价格弹性反而下降了。
一门学科一旦成熟,往往会被高度理论化和抽象化。就像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成为充斥模型与计量的学问,让不少人敬而远之。但事实上,再高深的理论,都扎根生活。科斯在《灯塔的故事》中,以英国私人提供灯塔的真实经验,阐明公用品也能由私人提供;而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则是基于对二手车市场的观察,论证信息不对称之下人们倾向于压价,让优质二手车很难进入市场。这些经济学家,没有拘泥于教条,他们拜市场为师,一次次拓展了学科的视野。这么看来,市场需要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更需要市场。毕竟,只有进入真实生活场景,让经济学的鞋子试试市场这只脚,才知道理论如何更好指导实践。这大概也是在菜场讲经济学的暗示。
在这条经济学之路的尽头,策展人还设置了一个名为“新庖丁解牛”的艺术装置。X光屏左右移动,实时显示出不同牛肉部位与价格。寓意大家都能理解: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居民消费升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成为寻常百姓的追求。今天,一顿潮汕牛肉火锅开煮,不少人都叫得出吊龙、五花趾、脖仁这些牛体部位了。
知识生产与传播这只“牛”,也正面临新的解剖。在一个知识付费APP上,一门经济学课已有超过26万的付费用户,课堂向更远处延伸,知识传递方式更为丰富:黑板上的教学是一种,音频里的课堂是一种,菜场里的展览也是一种。学问是同样的学问,但供给方式变了。这就像次第开张的网红书店,卖的是书,但又不全是书。或许,这大概可以称作知识的新零售。
Tags:到菜市场,称称“经济学”(评论员随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