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第六大城市群 可从六个方面发力
当前,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经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集结号”。客观来看,长三角地区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激发动能、再创佳绩,正面临一系列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发生的巨大变化。40年来,长三角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个城市“内生性成长”,发展到以小时计的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以及高铁时代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阶段。一路走来,长三角地区面临同质化竞争、协同度柔性不够、行政壁垒与本位利益制约整体发展等问题。
二是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新挑战。可以预计,城市群发展模式将逐渐演进到以知识和思想生产为新动力的智能时代。由此,城市群在全球经济、金融、贸易、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上的配置、集聚和辐射能级,愈发取决于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三是国家整体发展布局带来的新使命。对长三角一体化而言,相关的目标和共识已经明确,即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要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世界级城市群,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具有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目前,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和欧洲西北部城市群。长三角正致力成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从全球经济角度和中国发展格局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可谓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下一步,在已有基础上,要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发力:
在更深远的认知层面上,编织一体化发展“同心圆”。各地应跳出一城一地的狭隘发展视野,实现整体协同、有机分工、合作发展。要大力宣传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规划、路径、举措、进展、成果等,在观念形态上突破固有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长三角人”的提法颇有意义。
在更强大的基础设施上,铸就互联互通网络“共同体”。要从“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战略愿景出发,重点突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瓶颈。一是以问题、需求、效用为导向,研究在前、决策在后,编制具有前瞻性、整体化、高标准的长三角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二是突出上海“龙头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南拓、西进、北上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布局建设,进一步增强与苏浙皖的互联互通能力;三是提升南京、杭州、合肥等重点城市的内联外拓功能,注重南通、嘉兴、宁波等新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新台阶。
在更合理的产业布局上,打造协同合作共赢“生态链”。研究显示,国际上的都市圈、城市群在产业分布上一般呈圈层状有机组合。核心区除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服务功能外,一般布局出版印刷、时装等都市工业。其中,内环区一般布局食品、消费品工业,外环区主要布局机械、电子、汽车、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借鉴相关经验,长三角应当对产业布局进行精细化梳理,并定期发布产业发展引导性研究报告,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形成强大的产业生态圈、价值链。
在更旺盛的创新网络上,激发要素集聚载体“活力源”。在国内,长三角地区的科教人才资源相对集中,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近来看到一些比较分析,认为长三角一些城市的老龄化程度较高,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红利;一些城市由于房价高企导致生活成本高,导致一些年轻人感到压力,甚至产生了“逃离”的念头。这些问题的破解,理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得到关注和重视。
在更实惠的为民举措上,甘当暖心周到体贴的“好公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克服不充分不平衡的制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体来看,在营商环境、旅游出行、教育医疗、信息共享等民生服务改善方面,应当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有关政府部门要甘当“店小二”“好公仆”,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更高效的竞争实力上,推进协调制衡操作“新机体”。这里面,降低一体化发展的运作成本至关重要。第一,政府强有力主导作用是城市群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第二,注重规划或立法的刚性引领。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提升城市群一体化效率。第四,借助民间协调组织的力量,让政府层面的互动与民间的联动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立体网状结构。第五,明确成员职责、合作准则以及处理跨区域重大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操作程序,形成可高效操作的协调机制。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Tags:构建第六大城市群 可从六个方面发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