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张鸿武:科技创新需重视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http://www.newdu.com 2018/7/28 光明日报 张鸿武 参加讨论

正如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基础设施是实现科学技术升级和创新的重要基础。技术基础设施不同于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侧重于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多强调科技创新在硬件方面的投入。而技术基础设施特指技术创新中的一类基础性资产,既具有传统基础设施的属性,又包含一定的知识产权,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和专用技术是技术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技术基础设施更多强调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是连接基础科学与企业创新活动的桥梁,在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国际看,随着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变得愈发重要。从国内看,虽然近年来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17》中国排名跃居第22位,但不可否认,中国与技术前沿国家相比在知识基础、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等领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多数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其中技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和技能积累,完善全链条的创新支持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在当前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下,改变我国技术创新现状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技术基础设施方面主要面临以下方面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科技创新模式的转变。一般而言,科技创新有两类模式:第一类是追赶型创新,其最大优势在于技术进步的方向明确,可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用等资源对国外领先技术进行模仿和二次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由于追赶型创新通常以国外产品原型和技术为样本,多数处于创新链的中后端,技术复杂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对技术基础设施要求也较低。第二类是自主型创新,此时技术创新的目标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充分依托技术基础设施,即通过应用直接产生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等,完成自主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长链条转化。中国目前正处于由追赶型创新到自主型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创新的重要障碍,亟须政府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推广应用提供各种软硬件支撑,保障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面临着技术创新的快速变化。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都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在内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信息化浪潮给技术创新带来了深刻变化,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与以往的技术创新相比,新一轮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创新的风险增大。此时唯有将技术快速市场化才能实现技术优势向技术竞争力的转变,这势必要求企业加快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化应用的进程,实现快速创新、连续创新。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研发活动及部分高质量科技资源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而技术应用的主体集中在企业,连接两者的技术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导致技术转移中存在诸多障碍,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进程迟缓,企业难以在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中顺利获取和提升技术能力。
    三是面临创新主体的变化。从新兴技术产业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为创新和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获取新技术和适应快速市场变化中更具灵活性,表现出更大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因而也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主体。但是,中小企业本身研发资金不足,研发能力有限,其创新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支撑。而我国目前支持创新的公共政策长期以来忽视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其获取和提升技术能力的难度较大,创新潜力难以发挥。
    四是面临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匹配。从目前我国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科技计划及相应的创新支持政策呈现出明显的目标导向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技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然而,这种模式正逐渐变得不再适应当前新技术革命对技术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现阶段,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高度融合,信息技术渗透到各领域之中,行业和技术交叉的程度日益提高,从而要求技术供给与需求高度协调统一,但政府主导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过于关注科技创新的供给,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割裂了技术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企业作为技术研发商业化应用和推广的主体,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科技成果难以被企业吸收和利用,技术成果过剩和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研发资源的产出效率较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着重于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统筹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布局。技术能力决定了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实力,新技术革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赶超的契机。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微观上可加快技术积累,改善当地企业对技术能力的获取,宏观上更是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深刻认识到技术基础设施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确立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地位,加强创新的宏观战略研究,强化对国际科学前沿重点领域和方向的谋划,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特别是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基础性设施建设的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集中力量构建和完善技术基础设施。
    其次,应加大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技术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而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和专用技术是技术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共性技术是科学知识的最先应用,是基础研究迈向市场应用的第一步;而以科学和工程数据、测量和测试方法、生产实践和技艺、界面等为主要构成的基础技术作用于研发、生产和营销的全过程。共性技术缺乏以及基础技术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创新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政府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同时,加强财政资金对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重点投向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等影响创新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基础技术的研发,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完善创新发展链条,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
    再次,应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基础设施作为特殊的公共物品,处于前竞争期,回报难以预期,因而企业参与意愿不高。政府在对新技术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则易产生偏差,导致供需的不匹配。因此,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应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基准,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等新模式,充分吸纳企业参与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和实施,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科学研究作用,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加快技术积累和科研成果转化。
    最后,完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和保障。相比传统物质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的构建更具挑战性,因此政府的相关制度建设和保障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科技管理方式,如支持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的基础性法律、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用及政府采购政策等,切实推进技术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其次,应以技术能力获取导向为宗旨,通过财税、金融和投资政策引导和扶持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支持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再次,应组织实施技术基础设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流动和使用的机制体制,通过技术基础设施吸引、培养和稳定人才队伍,为凝聚杰出研究人才、集聚科技创新队伍、整合优势资源创造条件。
    (作者:张鸿武,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BJY047〕阶段性成果)

Tags:张鸿武,科技创新需重视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