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管璇悦:让向往的力量拔节生长

http://www.newdu.com 2019/1/3 人民日报 管璇悦 参加讨论

    一分钟,播音员读200多字的时间,“复兴号”能前进5833米,移动支付总金额高达3.79亿元,333万元投入科学研究和试验……
    这是忙碌中国的日常。刚刚过去的2018年,这样的一分钟在神州大地不停上演,书写着改革发展的进程,也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和轨迹。高速向前的时代大潮中,生活的水位不断抬升,发展的需求节节攀升。人们不再满足于只追求吃穿用度的体面,开始眺望美好生活的另一个向度,于是,文化需求蓬勃生长。
    听一听手机音频课程,在博物馆触摸活生生的历史,电影院里小镇青年的身影越来越多,24小时书店的灯光依然吸引着年轻人……一幅幅文化场景的鲜活切面,展现着当下文化生活的全景,也体现出时代进步的力量。从传统固定的线下场馆到随时随地的移动互联,从单调、雷同到分众化、个性化,从尝鲜、奢侈到习以为常、深度参与,消费样式和需求产生奇妙的混响,既能看到文化消费层次的水涨船高,也能望见来自乡镇农村,曾被长期忽视、又正在崛起的庞大文化意愿。
    一组数据印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比重的持续上升。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847元,1979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171元,1986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5.3%。数字背后,蕴藏着文化需求的不同初衷。无论是图个新鲜的消遣,还是文艺青年的愉悦,抑或是终身学习的坚持、跨界探索的尝试,都指向内在的充实与积淀,归根到底,来自每个人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文化生活拒绝同质与扁平,用自身的提速回应时代发展的加速度。这样想来,音乐会的一票难求、博物馆的人满为患、剧院的拉杆箱观众、知识付费的火爆等种种文化现象,也就都不难理解了。
    过去这些年,这样的向往和追求,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法律条例的颁布实行,补上制度缺环,也见证了文化资源的下沉,目睹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完善。但这样的向往和追求,影响和意义又远不只是这些。“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这群期盼培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普通人,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改革开放图景的描绘者,他们的模样,勾勒的是国家未来的模样,而当他们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一点一滴,积蓄的是时代发展的势能。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动。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这个时代不会辜负人,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是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2018年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值得纪念的重要年份。它不仅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且是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诞生100周年,还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正是以纪念这些重要年份为契机,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下,中国新闻学的史论、业务等方面研究均有所突破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不断深入
    2018年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契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阵地不断得到巩固和拓展,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论坛和教育培训纷纷举办、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新增许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专栏。这些刊物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外延广度持续扩展,深度有所开掘。
    一方面,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界定愈发明晰。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存在不少误读,尤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表述提出了异议。许多研究者积极研究,明辨其概念。郑保卫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与体现。它经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这三个历史阶段。叶俊则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教育与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事。另一方面,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大成的著作问世。2018年7月,陈力丹主持编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人物活动、论著文件、媒体组织、历史事件六部分,共575个词目,每个词目下为约2000字的小型考证文章,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百年时段及大部头新闻史著述问世
    2018年以纪念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诞生100周年为契机,中国新闻学术史研究取得新突破,以百年为研究时长的论文纷纷出现。陈昌凤撰文认为:从第一部新闻史著作产生到今天,中国新闻传播史整整经历了100年。从100年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其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去芜存菁的渐进历程。新闻史是新闻学科中最先诞生也最早成熟的一个领域,走的是“传承、开拓、创新”的学术之路。邓绍根等人认为,百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可分为萌芽起步、曲折前行、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回顾百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发现,其研究边界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加,研究角度渐趋多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反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新理论、新史料、新方法、新视野等都是其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
    当代新闻史颇受关注,研究成果显著。2018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二版)出版。该书第一版记载的内容截止到1997年,第二版增加了1998年至2016年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事件。9月,经过26年的努力后,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已于2016年3月6日逝世)立项、牵头、主编,姚福申、秦绍德两位教授担任副主编,全国近四十位学者通力协作完成的《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终于面世。该书弥补了中国新闻史以往的不足,是一项极具开创意义的学术工程,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大收获。 
    当代新闻理论呈现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新闻学引入并借鉴传播学建立新闻传播学科、形成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的40年。雷跃捷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已初具体系,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部分;它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将引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将引领中国特色新闻学跻身世界学术之林。
    杨保军等人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四个方面比较详尽地梳理总结了新闻理论研究的当代中国特征,提出唯有承认中国特征、尊重中国特征、厚植中国特征,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他还从新闻规律的角度加强中国新闻学的理论建设,发表了一系列新闻规律的理论文章,探讨了新闻规律的实质、个性特征、形成机制、生命周期以及新闻规律视野中的传播主题分析。
    站在纪念中国新闻学创建百年的关口,中国新闻学学科地位的反思得到深化。曹林认为,来自外界“无学”的批评不足为惧,来自新闻学内部的“四重稀释”更有可能蛀空新闻学基础。这其中,“业界精英远离新闻学研究”,新闻业务教育趋向空心化,加剧了新闻理论空心化。而有研究者则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闻学,推动新时代新闻学理论研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努力构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中国特色新闻学。
    新闻业务研究向智能化转型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新闻业取得巨大成就、发展最为迅速的40年。中国新闻业建立了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新闻媒介网络,形成了高科技、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体系。新技术重新建构着媒体与社会,也在重构从新闻生产到新闻消费、反馈的整个新闻业务链条。2018年,人工智能、算法、融媒话题等成为新闻业务研究的新关注点。彭兰将这一新趋势总结为“以智能化驱动的内容生产2.0,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2.0,个性化与社交化交织、消费与生产一体的内容消费2.0”,三者互相渗透、驱动,共同推动了一场新内容革命。而李良荣注意到,网民结构的变化也将带来传播格局的改变。
    算法机制和人工智能不但开始取代旧的把关人,成为新媒体新闻生产推送的主流方式,也渐渐深入到整个信息调查、传播和社会治理领域。算法和媒介的不断创新,引导传媒经济领域的盈利模式创新,并进一步产生新闻伦理与新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
    从所有权和发布权来说,媒体已经走向自媒体化和融合发展。“融媒体化”也是本年度主流新媒体研究的逻辑起点。喻国明认为,融媒时代“传媒+”模式下的传播效能的聚合和转化是当下媒体研究的关键点,“电商+视频”“视链产品”“商业定制”等是传媒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几种模式。
    新技术环境下媒体的盈利增长和用户的付费意愿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禹建强等的实证分析发现,发行和广告收入在报业上市公司利润权重中逐年下降,游戏、动漫等“互联网+”概念成为利润增长点。张建中提出,随着智能语音设备的普及,人们的信息接收模式正被改变,一些新闻组织已经寻求在人工智能音响上播报新闻,传统媒体可从此入手创新叙事模式和新闻产品。辜晓进等人认为在移动优先环境下,美国报业App规模巨大,在品牌传播、整体传播、垂直传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报业App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空间。
    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守人类社会的伦理,回归人的需求和情感。算法机制本身深具“工具理性”的特点,也带来了新闻生产伦理的反思,这就使得在新闻生产中强调“人的主体性”格外重要。陈昌凤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在新闻传播领域,为避免“算法式分发”导致的不良后果,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技术的发展应从人的需求出发。杜骏飞则呼吁“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本主义转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Tags:管璇悦,让向往的力量拔节生长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