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观点 >> 正文

李斌:激扬“志不改、道不变”的信念

http://www.newdu.com 2019/1/3 人民日报 李斌 参加讨论

    仿佛是一种隐喻,岁末年初,太行山高速、雅康高速相继通车,交通闭塞成为历史;杭黄高铁、济青高铁、哈牡高铁陆续开通,更多城市逐梦高铁时代。中国的改革发展,亦如伸向远方的交通线,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串联起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途坦荡,其道大光。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向世人描画出一个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的奋斗中国。回顾过去一年,科创板、限竞房、中国农民丰收节、港澳台居民居住证……一个个有温度的新名词,镌刻下2018年度坐标,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加速度,看到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决心。”
    今时今日生活,曾经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总有一个时候,中国的工人乘着汽车,农人会乘着农耕机器车,而且能取其所需,人必尽其所能。”1933年的《申报月刊》,曾如此眺望未来。然而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国,有的只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的迟疑困惑、“我们的英雄不知在何处”的辛酸悲鸣、“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无可奈何。把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入现代化,岂是易事?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从没路的地方踏出人间正道,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天下大道,正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起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浴血奋战,走过“地动山河铁臂摇”的建设探索,经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前进,近百年来的奋斗,一路激昂胜过任何华彩乐章。过去积贫积弱、如今迈向国富民强,过去基础薄弱、现在有规模效应,过去如一盘散沙、现在有集中优势,沿着这条奋斗之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经济学人智库全球报告发现,中国受访者对国家未来最乐观。国际著名调研机构益普索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道路最有信心。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就预测: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中国改革发展所厚植的发展红利、所探索的成功经验、所标注的崭新未来,扩展了经济全球化的辐射范围,丰富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经验。
    “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示。从鲜活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中国道路,见证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不变初心。满怀“走自己的路”的笃定情愫,抖擞“上下而求索”的奋斗精神,未来我们前进的每一步,都将写就通往胜利的新里程。
    航路已经打通,道路已经指明。历史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2018年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值得纪念的重要年份。它不仅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且是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诞生100周年,还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正是以纪念这些重要年份为契机,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下,中国新闻学的史论、业务等方面研究均有所突破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不断深入
    2018年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契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阵地不断得到巩固和拓展,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论坛和教育培训纷纷举办、新闻传播学术期刊新增许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专栏。这些刊物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外延广度持续扩展,深度有所开掘。
    一方面,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界定愈发明晰。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存在不少误读,尤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表述提出了异议。许多研究者积极研究,明辨其概念。郑保卫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与体现。它经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这三个历史阶段。叶俊则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教育与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事。另一方面,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集大成的著作问世。2018年7月,陈力丹主持编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理论思想、观点术语、人物活动、论著文件、媒体组织、历史事件六部分,共575个词目,每个词目下为约2000字的小型考证文章,完整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百年时段及大部头新闻史著述问世
    2018年以纪念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诞生100周年为契机,中国新闻学术史研究取得新突破,以百年为研究时长的论文纷纷出现。陈昌凤撰文认为:从第一部新闻史著作产生到今天,中国新闻传播史整整经历了100年。从100年来中国的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其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去芜存菁的渐进历程。新闻史是新闻学科中最先诞生也最早成熟的一个领域,走的是“传承、开拓、创新”的学术之路。邓绍根等人认为,百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可分为萌芽起步、曲折前行、恢复发展和开拓创新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回顾百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发现,其研究边界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加,研究角度渐趋多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反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新理论、新史料、新方法、新视野等都是其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
    当代新闻史颇受关注,研究成果显著。2018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二版)出版。该书第一版记载的内容截止到1997年,第二版增加了1998年至2016年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事件。9月,经过26年的努力后,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已于2016年3月6日逝世)立项、牵头、主编,姚福申、秦绍德两位教授担任副主编,全国近四十位学者通力协作完成的《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终于面世。该书弥补了中国新闻史以往的不足,是一项极具开创意义的学术工程,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大收获。 
    当代新闻理论呈现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新闻学引入并借鉴传播学建立新闻传播学科、形成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的40年。雷跃捷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已初具体系,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部分;它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将引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学术、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将引领中国特色新闻学跻身世界学术之林。
    杨保军等人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四个方面比较详尽地梳理总结了新闻理论研究的当代中国特征,提出唯有承认中国特征、尊重中国特征、厚植中国特征,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他还从新闻规律的角度加强中国新闻学的理论建设,发表了一系列新闻规律的理论文章,探讨了新闻规律的实质、个性特征、形成机制、生命周期以及新闻规律视野中的传播主题分析。
    站在纪念中国新闻学创建百年的关口,中国新闻学学科地位的反思得到深化。曹林认为,来自外界“无学”的批评不足为惧,来自新闻学内部的“四重稀释”更有可能蛀空新闻学基础。这其中,“业界精英远离新闻学研究”,新闻业务教育趋向空心化,加剧了新闻理论空心化。而有研究者则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闻学,推动新时代新闻学理论研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努力构建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中国特色新闻学。
    新闻业务研究向智能化转型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新闻业取得巨大成就、发展最为迅速的40年。中国新闻业建立了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新闻媒介网络,形成了高科技、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体系。新技术重新建构着媒体与社会,也在重构从新闻生产到新闻消费、反馈的整个新闻业务链条。2018年,人工智能、算法、融媒话题等成为新闻业务研究的新关注点。彭兰将这一新趋势总结为“以智能化驱动的内容生产2.0,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2.0,个性化与社交化交织、消费与生产一体的内容消费2.0”,三者互相渗透、驱动,共同推动了一场新内容革命。而李良荣注意到,网民结构的变化也将带来传播格局的改变。
    算法机制和人工智能不但开始取代旧的把关人,成为新媒体新闻生产推送的主流方式,也渐渐深入到整个信息调查、传播和社会治理领域。算法和媒介的不断创新,引导传媒经济领域的盈利模式创新,并进一步产生新闻伦理与新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
    从所有权和发布权来说,媒体已经走向自媒体化和融合发展。“融媒体化”也是本年度主流新媒体研究的逻辑起点。喻国明认为,融媒时代“传媒+”模式下的传播效能的聚合和转化是当下媒体研究的关键点,“电商+视频”“视链产品”“商业定制”等是传媒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几种模式。
    新技术环境下媒体的盈利增长和用户的付费意愿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禹建强等的实证分析发现,发行和广告收入在报业上市公司利润权重中逐年下降,游戏、动漫等“互联网+”概念成为利润增长点。张建中提出,随着智能语音设备的普及,人们的信息接收模式正被改变,一些新闻组织已经寻求在人工智能音响上播报新闻,传统媒体可从此入手创新叙事模式和新闻产品。辜晓进等人认为在移动优先环境下,美国报业App规模巨大,在品牌传播、整体传播、垂直传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报业App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空间。
    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守人类社会的伦理,回归人的需求和情感。算法机制本身深具“工具理性”的特点,也带来了新闻生产伦理的反思,这就使得在新闻生产中强调“人的主体性”格外重要。陈昌凤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在新闻传播领域,为避免“算法式分发”导致的不良后果,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技术的发展应从人的需求出发。杜骏飞则呼吁“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努力促进新闻价值观向人本主义转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Tags:李斌,激扬“志不改、道不变”的信念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