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ISP(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组),2018年11月12日
Working Paper No. 201814
本文已发表于《世界知识》2018年第22期
[PDF全文阅读] 美国霸凌主义下,全球经贸体系将如何演变? 任琳
在历史上,美国本身就有着“灵活处置”国际法的传统。比如美国非常积极地在初创阶段参与了起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三次海洋大会,但等到签订在即的最后时刻,美国却以国会没通过为由而不加入该项公约,实际情况是美国认为该公约第十一部分有损美国经济利益。另一个例子就是根据WTO有关规则对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认定问题。按照《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5条规定推定,到了2016年12月中国应自动获得该地位的认定,而美国却说必须经其国内认定才行。其他国家或许也有对国际法虚与委蛇的行为,但没有像美国这么明目张胆的,而且美国带头不守法给国际法治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更为严重。如此看来,美国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打擦边球,利用模糊地带强调美国利益优先的行为,并不是新近才有的。因此,需要用一种大历史观来分析研究当下的世界,如此,很多的大国行为就变得清晰可鉴。只是,这种大历史观可能需要拉长时间线,不 是五年、十年,而是五十年、近百年乃至更久远。
……
前面谈到中美两国都还未准备好进入一种新的双边关系之中,这里想强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两国更有必要增进政治互信,避免战略误判带来冲突升级。有学者认为,其实美国当前将上升中的中国定性为“Competitor”,即竞争者。在中文的语境中,却很容易将之理解为“对手”乃至“敌人”,这种解读方式包含了很多的“冲突”含义在里面。但英文中的“竞争者”和“对手”首先是对对方实力的一种肯定:认为其已经很强大了,成为了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对手”了。所以,一些学者认为,美国方面当前更多的还是把中国视为需要警惕、需要重新审视和认真对待的“对手”,不一定意味着两国已经进入你死我活的博弈中了。只是这个特殊的历史“临界点”让两国都变得很敏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形势下,如果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冲突也可能是一触即发的。无论是特朗普的贸易霸凌主义,还是其试图颠覆当前全球治理既成规则的行为,都有着重新审视中国的含义在里面。在这样的历史时刻,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自我实现,两国都应努力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培育战略互信,而不是任不确定性蔓延乃至进一步恶化当下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