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知识型员工信息素养的需求的构成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确定了员工的信息技能、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协作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素养,构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应对企业信息化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11EB020。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实施已上升为经济建设的关键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开展积极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把握机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人才是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人才,因此企业员工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和高校等教育领域,对企业员工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分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中大专学历以上、在企业中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的知识型员工的信息素养的需求结构。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它认为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认为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国外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比较早,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ACRL标准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ANZIIL标准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SCONUL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国内近几年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六个标准;刘孝文建立了5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钟志贤教授提出我国信息素养培养的八方面能力提升;陈文勇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十大标准等。
表1 各因素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企业员工信息素养需求数据统计分析 1、调研 综合国内外针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知识型员工特点分析,本课题组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员工信息素养需求》的调查问卷。在正式调查前,访谈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将调整后的问卷通过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两种方式,对本地和外地8家企业的3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了调研,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87.3%。问卷列举了18个可能的信息素养因素进行调查,采用5级评分法,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价相应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影响的大小。
2、数据的统计分析 针对回收的问卷,我们用SPSS软件对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平均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平均值较高的因素是与信息技能有关的使用信息工具和网络传播工具能力、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硬件设备使用能力。目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推动着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信息技能是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也被认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表2 因子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