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互联网+”催动下的数字经济发展又迎来了高速发展的一年。传统产业和公共服务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数字化,带来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城市经济引擎的新动力。这张城市的“数字版图”正在徐徐展开,在2017年乃至未来,又将发生什么—— “根据我们的度量,2016年数字经济的总量,大概在22.77万亿元,占到2016年GDP的大概30.6%。”在4月20日举办的2017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如是说。
这一数字来自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目前国内惟一的“互联网+”应用于公共事业、经济活动的数字化报告。考虑到这份报告的研究数据来自包括腾讯、滴滴出行、美团点评、京东、携程等重量级互联网企业的海量数据,因此在展现“互联网+”对城市经济的赋能作用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传统产业和公共服务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数字化,带来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城市经济引擎的新动力,报告显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四川、山东、湖北、湖南位居“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榜单前十。
“互联网+”为城市带来了什么?中国城市的“数字版图”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为普通人提供便利的同时,又带来了怎样的新商机?
高速增长的“放大效应” “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总指数相较2015年增长161.95点,到达261.95点,同比上升61.95%,这反映了我国2016年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态势。”司晓告诉记者。
在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看来,数字经济的全速前进来自多个利好形成的“合力”。“一是‘互联网+’基础环境优化升级,‘互联网+’的大生态体系正在形成;二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社会事业、‘互联网+’政务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正在呈现,互联网加速从消费领域向各个领域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渗透;三是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和活力全面释放,分享经济、网络众包、创客运动、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而具体到城市来看,数字经济高速增长的“放大效应”同样明显。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带动城市的就业增长。“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每增长一点,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大致上升1.73万人。2016年“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总量上升161.95点,由此估算出数字经济在2016年大致带来280.17万新增就业人数,带来新增就业占比超21.32%。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也有助于消弭城市间的发展鸿沟。按照基础、产业、创新创业和智慧民生的发展状况和社交、新闻、视频、云计算等19个领域的活跃程度,数字城市分级正在形成。
不过,“互联网+指数”每增长一个点,内陆省份GDP上升幅度相较于东部沿海省份高1619.48亿元。这就意味着,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更有力地促进内陆省份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内陆地区后发省份追赶沿海省份的重要力量。以西藏那曲为例,虽然其在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互联网+”指数排名都处于末端,但旅游行业表现突出,2016年那曲旅游业数字产品同比增长393.39%,在全国排名靠前。凭借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处中等水平的城市将释放巨大潜能,数字经济总体增速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