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供应链整合模式与绩效:全球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7期 曹智 霍宝…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供应链整合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广泛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利用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数据使用回归分析或者结构方程模型等权变论方法,忽略了供应链整合不同维度间很强的相关关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使用结构化方法对供应链整合不同维度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用全球10个国家的高绩效企业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了4种供应链整合模式,并发现供应链整合与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正相关,而与成本之间是曲线关系。
    【关 键 词】供应链整合 运营绩效 结构化方法 整合模式
    0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全球化的竞争,企业不仅要与国内的企业竞争,还必须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我国开展业务。为了赢得竞争,很多企业努力整合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来获得更大的协作绩效。由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等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的供应链已经成为竞争的基本单元[1],供应链整合也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2]。
    在过去的10年中,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整合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供应链整合一般包含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三个维度[3-4]。这三种整合对创新、运营绩效、财务绩效和股东价值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3,5-7]。尽管如此,当前大部分研究使用的多是回归或结构方程模型等权变论方法,没有考虑供应链整合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系[4,8-9]。因此,学者们也倡导使用结构化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供应链整合与绩效之间的关系[3,10-11]。此外,大部分前人研究的样本都是针对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很少从全球的视角去细致研究供应链整合对绩效的影响,因而前人的研究结论能否进行广泛的推广值得进一步研究[12]。同时,关于不同国家供应链整合的比较研究也很少。基于此,一些学者呼吁进行全球供应链整合的研究[3]。
    为了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芬兰、美国、日本、中国等10个国家选取了高绩效制造企业,进行了供应链整合的实证研究,比较了不同国家的供应链整合水平,并使用结构化方法研究供应链整合的模式以及不同整合模式下运营绩效的差异。本研究是国际上最先基于全球的视角进行供应链整合的研究之一,为供应链整合与绩效的关系提供了更有力的实证依据;并比较了不同国家的供应链整合水平,为企业进行标杆管理提供了示范。
    1文献综述与假设
    1.1供应链整合
    

    供应链整合是指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伙伴进行战略性合作和管理组织内和组织间流程的程度[3]。一条典型的供应链包含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因此,供应链整合的概念包含三个维度:供应商整合、内部整合和客户整合。内部整合关注制造企业内部的活动,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将不同部门的战略、活动、程序和行为组织成合作的、同步化的和可管理的流程的程度[4]。相对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属于外部整合,其关注的是组织间的整合,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通过与供应链上的关键伙伴(客户与供应商)合作将组织间的战略、活动、程序和行为组织成合作性的、同步化的和可管理的流程的程度[4]。供应链整合的定义涉及组织内与组织间的合作与联盟、信息共享、同步规划以及与客户和供应商联合解决问题等丰富内容,已经被视为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12]。因此,从Stevens正式研究供应链整合的概念以后[13],学术界对供应链整合的研究不断深化,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供应链整合对绩效的影响。
    1.2权变论方法与结构化方法
    

    通过仔细的文献综述,发现目前对供应链整合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主要存在两类方法:一类是权变论的方法,传统的使用相关系数、多元回归、路径分析或者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供应链整合的三个维度(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对绩效的各自影响作用[3-4,14]。由于这种方法可以比较不同维度对绩效的不同影响,加之传统统计方法的实施较为简便,因而得到了学者的普遍采用。但是,权变论方法假设不同维度间的相关性非常弱或不值得考虑,不同维度对绩效的影响是独立的和可加的[11]。这一假设在供应链整合的背景下并不合理,因为供应链整合的三个维度间有较强的关系[4,7],并且,很多学者也发现了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之间的交互效应及其对绩效的影响[8-9]。
    鉴于权变论方法的不足,很多学者推崇采用结构化的方法研究供应链整合与绩效之间的关系[3,11],因为结构化方法假设研究的多个变量之间是互惠和相互促进的[15],并采用全局的视角探索不同变量之间可能的结构与模式[11,16]。不同变量对绩效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模式之间绩效的差异来实现。结构化方法主要通过分类实现。Bozarth和McDermott提出,两种分类方法[16],一种是类型法,描述的是由组织特征的独特组合构成的理想类型,很可能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现实的组织完全符合该理想类型;另一种是分类法,并不定义理想类型,只是将组织分到互不包含的完备的不同组内。
    在供应链整合领域,Frohlich和Westbrook提出了“整合弧”的概念[10],使用类型法将供应链整合区分成内部朝向、边缘朝向、供应商朝向、客户朝向和外部朝向五个理想类型,并将样本按照分位点分成这五个类型。其结果表明,与客户和供应商整合弧的宽度与绩效正相关。尽管调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整合,Frohlich和Westbrook的研究不足之处是其供应链整合的概念只包含了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10],没有包含内部整合的概念。为了弥补这一缺陷,Flynn等人使用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这三个维度作为分类变量[3],利用分类法将供应链整合分类,发现了五种供应链整合的模式:低均衡模式、中均衡模式、高均衡模式、中客户倾向和高客户倾向,并验证了高均衡模式运营绩效较高的假设。尽管供应链整合的概念在该研究中更为完整,但是该研究的样本只有中国五个城市(香港、广州、重庆、上海、天津),其结论的普适性难以推广到全球。此外,这两个研究的样本包含了具有不同绩效的企业,虽然更有一般性,但是对于一般企业进行“标杆”管理的指导作用不强。
    为了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使用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三个维度,利用全球10个主要工业国家(芬兰、美国、日本、德国、瑞典、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和中国)的高绩效制造企业的数据研究供应链整合的可能模式及其对绩效的影响。虽然Flynn等人呼吁同时使用权变论方法和结构化方法研究供应链整合对绩效的影响,但是考虑到使用权变论方法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且对不同供应链整合维度与绩效的研究已经进行的非常深入,并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3,5,8-9,14],因此,本研究只使用结构化的方法进行研究。这10个国家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涵盖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要国家,并包含处于不同工业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中国是处于转型经济期的发展中国家,而其他国家大部分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达国家)。考虑到这些国家的企业差别是很大的,期望有不同的供应链整合模式会出现。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基于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模式。
    1.3供应链整合模式与运营绩效
    

    运营绩效一般涉及成本、配送、柔性、质量四个维度[3,17],也有一些研究将创新包含在运营绩效内[20],因此本研究的运营绩效包含成本、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从理论上来讲,较高的供应链整合意味着制造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有较高的信任[18]。交易成本理论指出,组织内和组织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19]。因此笔者认为,供应链整合可以降低成本。当制造企业与客户以及供应商的整合比较好时,会减弱“牛鞭效应”,制造企业对客户的需求以及供应商对制造企业需求的预测会更加精确,制造企业改变现有产品的数量和组合也会更加容易,为顾客的配送会更加准时,柔性也会进一步增强,质量也会更能满足客户需要。与此同时,供应商、制造企业和客户之间以一种合作的态度进行交易,制造企业更好地理解客户,并能够通过创新来满足客户的需求[6-7];同时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是零部件的质量会更有可能得到保证,制造企业也更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实证的视角来看,很多研究发现了供应链整合对运营绩效的促进作用[3,6-7,17,20]。从分类的方法上看,Flynn等、Frohlich和Westbrook的研究发现[3-10],供应链整合模式与运营绩效是相关的。但是,这些研究多是集中于单一国家和地区,或使用不完全的供应链整合概念。本研究从全球的视角研究基于三个维度的供应链整合模式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供应链整合模式与制造企业的运营绩效是相关的。
    2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是一个跨国研究项目——高绩效制造的一部分[21]。该项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三轮数据的收集,第四轮的数据正在收集中。由于中国加入了第三轮数据收集,因此本文使用的是第三轮的数据(2005-2008)。本研究的基本单元是制造企业,分布在芬兰、美国、日本、德国、瑞典、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和中国10个国家的机械、电子和运输三个行业。选择这三个行业是因为他们都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并在全球的产业化制造部门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22]。样本中包含的企业大都是具有世界级绩效的制造企业,仅有小部分的样本来自传统的制造企业。这样抽样的目的是保证样本中的企业具有较复杂的供应链活动,如本文所要研究的供应链整合活动[23]。
    数据收集的过程采用邮寄调查的方式。通过电话获得联系人的信息以后,将问卷和付过邮资并写好回邮地址的信封一并寄给联系人。每个企业会有23个诸如总监、经理或者工人负责填写对应的问卷。由于人数很多,每个企业的经理都会指定一名调查协调人负责分发和收集问卷[24]。最后,一共收到317个企业的有效问卷。样本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2.2问卷设计
    

    为了减小共同方法偏差,大多数测量指标由多人回答,然后将这些人的答案取均值。问卷的设计最初使用的是英文,在不同国家进行调查的时候,都会先由精通双语的学者翻译成当地的语言,然后再由其他的学者翻译成英语,来检查翻译的精确性。每份问卷都会附一封介绍信,介绍该项目的目的和意义,并保证所得信息的保密性。
    测量内部整合的指标来自Flynn等、Narasimhan和Kim,测量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的指标来自Flynn等人、Frohlich和Westbrook、Narasimhan和Kim,而测量绩效的指标来自Flynn等人、Van Der Vaart和Donk[3,10,12,25]。使用Likert 7分量表法测量供应链整合,其中“1”表示“强烈不同意”,“7”表示“强烈同意”;使用Likert 5分量表法测量运营绩效,其中“1”表示“差,处于行业最低水平”,“5”表示“最出色,处于行业最高水平”。
    2.3信度与效度检验
    

    几乎所有变量的Cronbach'sα都大于0.7(质量和创新的α大于0.6),相关系数都较大并且是显著的,表明本研究的变量都是可信的(见表2)[26]。

为了测量聚合效度,分别对供应链整合和运营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CFA的拟合指标分别为(149)=425.79;RMSEA=0.08;CFI=0.95;NNFI=0.95;SRMR=0.063以及(14)=49.13;RMSEA=0.089;CFI=0.97;NNFI=0.93;SRMR=0.049,表明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变量的聚合效度是很好的[27-28]。变量的因子载荷大部分都在0.5以上(见表2),进一步说明了变量的聚合效度是可以接受的。AVE的平方根大于相关系数表中所在行与列的其他相关系数(见表3),表明变量的区别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3结果
    3.1基本分析
    

    均值及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图1聚合系数百分比的变化
    
    图2供应链整合模式

首先研究了各个国家的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水平的排序。表4的结果显示,不同国家在客户整合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内部整合和供应商整合上的差异不显著。我国的高绩效企业在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上分别排名第7位、第5位和第2位,表明我国高绩效企业的供应链整合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特别是内部整合与客户整合。
    3.2聚类分析
    

    为了探索不同的供应链整合模式,使用聚类分析进行研究。使用层次聚类确定分类个数,再使用快速聚类确定聚类中心[29]。图1表明,当聚类个数从四个变为三个时,聚合系数变化的百分比最大。因此,可以将样本分为四类[3]。快速聚类得到的聚类中心见表5。用图形表示的四种供应链整合的模式如图2所示。有三种模式近似成一条直线,仿照Flynn等人的命名方式[3],将其分别命名为高均衡模式、中均衡模式和低均衡模式。剩下的一类其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的值相对内部整合很高,将此类命名为外部导向模式。
    为了探索形成这些模式的潜在维度,对这些分类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前两个函数解释了99.8%的方差,且典型相关系数显著,因此,存在两个潜在的维度。
    标准的典型判别函数的系数如表7所示。函数1中所有的系数都是正数且大于0.4,而函数2中内部整合的系数是负数,而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的系数是正数,所有系数的绝对值都大于0.3。因此,可以将函数1代表的维度视为整合强度而将函数2代表的维度视为整合均衡(逆向测量,高分表示非均衡)。整合强度和整合均衡将样本分为四个不同的模式(如图3)。判别结果显示,聚类分析时有94.8%~100%的样本被正确归类,说明这两个维度具有很高的预测能力。因此,假设1获得支持。


    图3聚类中心分布图
    

3.3供应链整合模式与运营绩效
    

    为了研究供应链整合模式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高均衡模式和低均衡模式的成本绩效都比中等均衡模式的成本绩效好且差异显著,说明供应链整合与成本绩效之间可能不是线性关系,与假设2是不一致的。外部导向模式的成本绩效比低均衡模式的显著低,考虑到外部导向模式比低均衡模式内部整合的值低而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的值高,说明内部整合比外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更能有效地提高成本绩效。在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方面,高均衡模式、中等均衡模式和低均衡模式的数值是依次递减的,外部导向模式在这些变量上的得分也较低,尽管有些差异是不显著的,但部分与假设2是一致的。因此,假设2获得了部分支持。
    4讨论
    

    不同于以往的使用权变论方法的研究,本研究意识到供应链整合的不同维度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因而使用了结构化的方法更精确地研究了供应链整合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响应了前人的推荐[3,10],并推广了结构化方法的适用范围。通过使用10个国家的高绩效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和运营绩效的数据,发现了四种供应链整合模式。Flynn等人发现了五种供应链整合模式[3],其中三类是高均衡、中均衡和低均衡模式,与本文的发现一致,另外两种模式(高客户倾向和中客户倾向)与本文的外部导向模式是不一致的。更进一步对比两个研究结果发现,在本文的结果中,几乎所有模式的三种供应链整合程度都在4.50以上,而在Flynn等人的研究中[3],只有高均衡模式的三种供应链整合程度在4.50以上。这个结果的差异与样本有关系,因为本研究的样本企业是高绩效的制造企业,反映出供应链整合与绩效的相关性在一般企业和高绩效企业中都是存在的。因此,本研究从高绩效企业的角度细化了供应链整合的模式,补充了Flynn等人的发现[3],丰富了供应链整合的文献。
    本研究同时发现具有较高供应链整合水平的整合模式与较高的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等运营绩效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3,14]。同时,还发现整合程度过高或者过低都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中等程度的供应链整合成本绩效最差,供应链整合与成本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类似U型关系,也就是说,供应链整合与成本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类似倒U型关系)。对于供应链整合与成本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供应链整合可以降低成本[25];有些学者则认为,供应链整合与成本之间是曲线关系[30]。Das等人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供应链整合与成本之间的关系[30],当供应链整合处于某一程度时会最有效地降低成本,而当整合超过这个程度时,协调成本、僵化成本等会上升,抵消一部分供应链整合对成本的节约(类似倒U型关系),这一发现与研究结果类似,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
    从实证的角度看,本研究是最早利用全球数据全面验证供应链整合模式与运营绩效的研究之一,为供应链整合与绩效之间关系的推广提供了实证依据,弥补了以前的研究只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或只局限于部分供应链整合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发现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高绩效企业的供应链整合程度都较高,因此企业如果想获得较高的绩效,必须重视供应链整合的作用,充分利用供应链整合帮助企业满足客户需求并获取竞争优势。具体来讲,供应链整合与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是正相关的。企业可以借助供应链整合活动实现企业在配送、柔性、质量或者创新等方面的目标,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尽管如此,需要注意的是,中等程度的供应链整合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因此企业进行供应链整合时,一定要将供应链整合做好,必须充分权衡供应链整合在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方面的好处与成本增加的不足,特别是在供应链整合只能维持在中等程度的情况下。本研究发现四种不同的供应链整合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高绩效企业实施供应链整合的不同水平。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选择不同的整合模式实施供应链整合。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我国的高绩效企业分布在高均衡模式、中均衡模式、低均衡模式和外部导向模式的比例分别为22.4%,40.8%,22.4%和14.3%,即大部分处于中等均衡模式。因此,对我国一般企业来讲,可以适当采用中均衡模式的供应链整合方式实施供应链整合,但是由于其较低的成本效益,应尽快提升至高均衡模式。
    虽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管理启示,但仍有一些不足。首先,虽然高绩效企业对标杆学习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但是对理论的普适性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未来可以在全球不同国家搜集包含不同绩效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使结论更具代表性。其次,本研究的数据是截面数据,不适用于进行因果关系的解释,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搜集长期数据进一步检验本研究的发现。最后,本研究发现供应链整合与成本之间是曲线的关系,但是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检验。未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动态地考察供应链整合的作用,并检验供应链整合与成本之间的具体关系。
    5结论
    

    本研究利用结构化的方法研究了供应链整合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全球10个国家的高绩效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并基于供应链整合的三个维度—内部整合、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发现了四种供应链整合的模式—高均衡模式、中均衡模式、低均衡模式和外部导向模式。高均衡模式、中均衡模式、低均衡模式和外部导向模式在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方面的绩效依次递减,而高均衡模式和低均衡模式的成本绩效比中等均衡模式的成本绩效显著高。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整合与配送、柔性、质量和创新是正相关关系,而与成本的关系可能是曲线关系。
    【参考文献】
    
[1]Lambert D M, Cooper M C.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29(1):65-83
    [2]Frohlich M. E-integ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Barriers and performance[J]. Decision Sciences, 2002,33(4):537-556
    [3]Flynn B B, Huo B, Zhao X.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 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28(1):58-71
    [4]Zhao X. The impact of internal integration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on extern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29(1/2): 17-32
    [5]Mitra S, Singhal V.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and shareholder value: Evidence from consortium based industry exchang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26(1):96-114
    [6]Koufteros X, Cheng T E, Lai K. "Black-box" and "graybox" supplier integration in product development: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irm siz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5(4):847-870
    [7]Koufteros X, Vonderembse M, Jayaram J.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contingency effects of uncertainty, equivocality, and platform strategy[J]. Decision Sciences, 2005,36(1):97-133
    [8]Droge C, Jayaram J, Vickery S. The effects of internalversus external integration practices on time-based performance and overall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22(6):557-573
    [9]Germain R, Iyer K.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and downstream integr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6,27(2):29-52
    [10]Frohlich M, Westbrook R. Arcs of integr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supply chain strateg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19(2):185-200
    [11]Tsui A, Wang H, Xin K.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culture dimensions and culture type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6,2(3):345-376
    [12]Van Der Vaart T, Van Donk D P. A critical review of survey-based research in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111(1):42-55
    [13]Stevens G.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9,19(8):3-8
    [14]Vickery S K, Jayaram D. The effects of an integrative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ustomer servi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 analysis of direct versus indirect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21(5):523-539
    [15]Dess G G, Stephanie N, Rasheed A A. Configuration res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Key issues and suggest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3,19(4):775-795
    [16]Bozarth C, McDermott C. Configurations in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8,16(4):427-439
    [17]Devaraj S, Krajewski L, Wei J. Impact of e-business technologies o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produc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25(6): 1199-1216
    [18]Barratt M.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4,9(1):30-42
    [19]Williamson O.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9,22(2):41-65
    [20]McAfee A. The impac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o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11(1):33-53
    [21]Heim G R, Peng D X.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on plant structure,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28(2): 144-162
    [22]Naor M. The role of culture as driver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Infrastructure versus core quality practices[J]. Decision Sciences, 2008,39(4):671-702
    [23]Kim D. Adop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system: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nd task-technology fit[C].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Allied Academie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9:50-55
    [24]Peng D, Schroeder R, Shah R. Linking routines to operations capabilities: A new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26(6):730-748
    [25]Narasimhan R, Kim S W. 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20(3):303-323
    [26]Nunally J. Psychometric Theory[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27]Hu L, Bentler P.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999,6(1):1-55
    [28]O'Leary-Kelly S. The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validit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8,16(4):387-405
    [29]Hair J.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98
    [30]Das A, Narasimhan R, Talluri S. Supplier integration: Finding an optimal configuration[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24(5):563-582
    【作者简介】曹智(1989-),男,山东微山人,山东大学理学学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供应链与运营管理;霍宝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赵先德,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1)。

Tags:供应链整合模式与绩效:全球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