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企业竞合理论研究综述(下)

http://www.newdu.com 2018/3/7 《财务与金融》2012年第2期 罗剑锋 参加讨论

此后,Brandenburger和Nalebuff提出的“Co-opetition”的思想则大大拓宽了竞合理论的范畴和界限,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互补品企业等经济体都成为了企业竞合行为的主体和研究对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企业竞合行为的本质,即企业的合作竞争者(Co-opetitors)实际上是企业创新、组织学习、互补性产品、核心资源等能力和致胜因素的源泉(Afuah,2000)。在拓展后的竞合理念之下,企业之间的竞合行为出现了丰富的多样化表现模式。任新建(2006)按照不同竞合行为当中竞争程度和合作程度的差异,以及企业与竞合伙伴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差异,将竞合行为的表现模式归结为合资企业、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上下游关系、特许经营(外包协议)和社会网络。
    2.企业竞合的参与主体
    Porter早在1980年就尝试利用产业组织理论来分析企业的战略决策问题,Porter认为行业内部竞争企业、买方、卖方、替代品企业以及潜在进入者是企业竞争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这组成了注明的波特五力模型。竞合理论的鼻祖Brandenburger and Nalebuff则认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互补者构成了企业竞合行为的参与主体,这其中每一个参与体跟企业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关系,由此形成了竞合行为的价值网(Value Net)。中国战略管理专家项保华教授于2002年拓展了波特五力模型,构建了专门分析研究企业竞合行为的六力互动模型,与波特五力模型相比,其将互补品生产企业亦列为企业竞合行为的参与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主要是指合理开拓市场增量和分配资源;各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主要是指分割市场和资源。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协助分析企业竞合行为的参与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网络理论综合考虑了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将企业置于社会网络之中,企业只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竞合选择会对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流动产生影响。资源流动的动态性和个体行为选择的差异会使得社会网络中不同企业之间对资源的分配和占据不均等,这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合行为决策(Gnyawali和Madhavan,2001)。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认为,在理论层面上,企业竞合行为的参与主体应当包括与企业发生交易(业务)往来的所有组织。
    除此之外,在企业竞合行为的参与主体方面的研究当中,Afuah(2000)把企业竞合参与主体分为了供应商、互补品生产者、顾客和联盟伙伴;Levi,koebbecke和Powell(2001)分析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和竞合行为时,选择了互补品生产者和直接竞争者的研究角度,互补品生产者表现出的主要是合作,而直接竞争者所表现出来的关系则多为竞争;Quintana-Garcia(2002)和Bemvides-Velaseo(2004)一致认为,企业开展竞合行为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指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上游的合作伙伴和企业下游的合作伙伴。
    3.企业竞合的互动演化
    竞争与合作本质上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分歧和基础性的差异的,正源于此,企业想从竞争和合作过程同时获益是非常困难的(Bengtsson and Kock,2000)。然而,倘若竞争和合作可以实现互相转化,也就是实现竞合互动的话,企业则很可能从这种互动转化中获利。
    Axelord(1984)认为,敦促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方式有三个:加大未来与现在相比的影响、改变对方企业的博弈收益、传输给对方企业以合作的基本原则,实现双方在宽容性、报复性、善良性和清晰性原则下展开竞合。项保华(2001)认为,企业竞合关系的达成和竞合行为的实施,需要相关各方主体的互动连接。在此之处的互动主要包括同业企业之间的横向互动和产业链企业之间的纵向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纵向互动表现为,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经济、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长期上存在合作的紧迫性;但在短期分配利益方面,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横向互动表现为,资源和市场的短期有限与缺乏导致企业存在竞争;而从长远看,做大市场做大行业的共识导致同业企业之间不得不开展合作。
    企业的竞合行为出现互动演化,其根本动因在于对竞争优势(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经营优势)的渴求。正是因为如此,Hamel,Doz和Prahalad(1989)才直言不讳的讲“其实,合作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Hunt(1996)也持有相通的观点,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某些合作关系并没有缓解、反而实际上是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李世清(2010)在研究了互补型竞合关系中的合作结构选择偏好问题之后,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4.企业竞合行为与绩效
    关于企业竞争行为和合作行为的选择问题,博弈论方法可以给出科学的解答,实际上,博弈论在解决企业竞合行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方面,亦可以提供系统性科学化的分析,博弈论工具可以求解如何做竞合安排才能取得企业收益的最大化思想下,并可以证明企业竞合过程为什么必须互动转化。Brandenburger和Nalebuff的研究表明,企业实现该最理想结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改变参与的主体,这是指要改变价值网中的所有成员(甚至于包括企业自身);(2)新增企业的相对价值,这是指新增企业自身的价值或降低其他企业的价值,以使企业成为相对价值更高的参与主体;(3)更改博弈的规则,为了实现理想博弈结果,企业可以修正甚至改变现有的博弈规则;(4)改变战术,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对不确定性作出增减,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自身的决策作出改变;(5)改变博弈范围,将博弈的边界拓展或缩小。
    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当中,Quintana Garcia和Benavides Velasco(2002)实证研究了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上游联盟伙伴和下游联盟伙伴的竞争合作关系与该企业经营绩效的关联。在他们的研究当中,企业的创新能力被选作绩效衡量的最主要指标,企业竞合被分解为:与直接竞争对手的合作、与上游联盟企业的竞合行为、与下游联盟企业的竞合行为。在2004年,他们又长达6年的跟踪研究了欧洲的部分生物技术企业,并研究认为企业采取竞合混合战略比采取单一的企业战略,更易于提高自身企业的创新能力。Beersma,Hollenbeek,Moon,Conlon和Ilgen(2003)实证研究了团队的竞争、合作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是基于对人类个体的研究而非企业个体。他们的研究表明:在提高团队工作量和速度方面应给与竞争性的报酬,而若是要提高团队的工作准确度,则应给与合作性的报酬。
    四、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企业竞合问题已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已有的竞合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文献梳理,并对现有的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做如下的总结:
    1.企业竞合行为研究的“二分法”现象依旧非常明显,割裂了竞争行为与合作行为之间的有机联系。虽然企业竞合理论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大多数文献依据还停留在研究竞争或研究合作的单一研究层面,将企业的竞争合作视为硬币的两面,认为非正即反,对企业作为竞合统一体的系统性认识严重不足,不能有效的发挥出竞争行为与合作行为有机结合、灵活转化的优势。
    2.从不同学科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各执一词,甚至相互冲突。多个学科领域对企业间的竞合行为研究有所涉及,基于此,有非常多的学者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竞合行为进行了单向分析和研究范式的构建,但由于学科跨越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不同学科角度下的研究没有将学科之间的有机互补性优势发挥出来,而导致研究结论各执一词,甚至完全相反。
    3.对企业竞合行为的参与主体认识尚未统一,尚未形成对企业竞合行为参与主体的系统性分析和规范性认识。当前已有的研究尚未深度研究和分析出竞合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机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产业组织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此问题的解决应该会有所帮助。
    4.尚缺乏对企业竞合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当前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战略都已经脱离了传统的非合作即竞争、非竞争即合作的传统形态,而上升到了竞合互动态势,在这样的实践趋势和潮流下,对企业竞合理论的研究却滞后于实践操作,而停留在理论阐释与定性研究的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研究,尤其缺乏系统框架下的定量研究。特别的,在企业竞合的选择与绩效关系方面,对于“企业竞合行为的选择差异,会导致企业绩效如何的影响”这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就尚无系统、科学、有效的实证研究,因此对企业竞合行为的选择难谈有指导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后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Axelrod,R.and Dion,D.The Further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Science.1988,242:1385-1390
    [2] Bengtsson,M.and Kock,S.Co-opetition in Business Networks-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Simultaneousl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5):411—426
    [3] Brandenhurger,A.M.and Nalebuff,B.J.Co-opetition[M],New York.Doubleday.1996
    [4] Fehr,E,Fischbancher,U.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m[J],Nature.2003,425:785—791
    [5] Hamel.G,Doz.Y.L.and Prahalad,C.K.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s,and W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9.67(1):133—139
    [6] Hunt,S.D.Competing Through Relationships:Ground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Resource-Advantage Theory[A].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lloquiam 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1996,September 23—24.Helsinki
    [7] Luo,Y.D.Contract,Cooperation,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903—919
    [8] Porter.M.E.(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Free press
    [9] Prahalad.C.K.and 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10] Quintana-Gareia.C.and Benavides-Velasco.C.A.Cooperation,Competition,and Innovative Capability:A Panel Data of European Dedicated Biotechnology Firms[J],Technovation.2004,24:927—938
    [11] Simon,H.A.Altruism and Economic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2):156—161
    [12]郭焱,郭彬。不同竞合模式的战略联盟形式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8,10(2):39—45
    [13] 周文燕,陈辉华,刘微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5卷第1期:90—93
    [14] 任新建,项保华。链式联盟合作困境及突破探析[J].科研管理。2005.26(5):68—72
    [15] 叶永玲。虚拟经营的竞合博弈及合作动力分析[J].管理科学。2003.16(5):2—5
    [16] 刘志杰,胡振华。产业集群企业竞合行为博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0.5(5):47—49
    [17] 李世清。互补型竞合关系中合作结构选择偏好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12(24):7—12
    [18] 毛磊。演化博弈视角下创意产业集群企业创新竞合机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8):104—106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2010JD02)
    作者简介:罗剑锋,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长沙;410083

Tags:企业竞合理论研究综述(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