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道林
【内容提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三大主体力量,它们目前与已达到创新性国家水平的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何差距、多大差距?本文将主要从投入和功能活动两个方面,通过“十五”期间的大量数据展开比较研究,客观反映国内外的差距和主体功能的差异,提出挖掘创新潜能和增强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R&D/比较
修回日期: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2-0144-09
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国家创新主体及其功能的有关观点分析
(一)创新主体的观点
《纲要》中明确将“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将“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值得关注的是,《纲要》并没有提出企业是科学创新的主体,而只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际上,科技创新包括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科学创新一般体现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新物种、新现象、新规律的发现,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手段的使用,有重大影响的新科学方法的应用,关键性的新科学概念的提出,新科学理论的创建以及新学科的创立,等等。笔者认为《纲要》实际上隐含了科研机构和大学应作为科学创新主体的观点。因此,从这意义上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三大主体。
(二)功能相对界定的观点
《纲要》除了明确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功能活动外,还明确提出“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的科研机构要发挥学科优势,提高研究水平,取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发挥行业技术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这里实际上不仅对国家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科研机构功能进行了界定,而且对三类科研机构的服务领域也进行了明确。《纲要》同时还提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积极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这里实际上是明确了高校除了科研机构的三大功能活动之外,还应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的功能活动。
(三)融合互补的观点
《纲要》虽然明确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但同时要求“产学研”结合。即企业创新技术的产品生产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结合,要以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作为指导,要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证。这是保证技术创新“惟有源头活水来”和“开花结果”的重要前提。这实际上提出了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在服务和服从于科技创新的国家目标中,要实现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图12005年主要国家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对比图
数据来源:科技统计信息中心. 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R&D人员和经费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MainTitle。
图22005年主要国家每万人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对比图
数据来源:科技统计信息中心.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R&D人员和经费.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MainTitle。
二、人力资源投入的国内外比较
从目前可获取的最新数据比较来看,图1反映出2005年我国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员总量排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为美国的80%,但却是法国的5.5倍,意大利的13.6倍。然而,若从图2的每万人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人员比较,却排在最后一位,只有美国的16%,法国的20%,意大利的43%。因此,缺乏R&D人员,尤其是富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另外,若从2006年我国科技人员的分布看:企业占65.8%,研究机构占15.4%,高校占16.1%,其他占2.7%;从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类型看:从事试验发展的占71.4%,从事应用研究的占19.9%,从事基础研究的占8.5%[1]。这说明我国的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企业,大多从事试验发展的研究工作,而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员大致占30%。然而,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只有大约1/4的企业设有专门的科技机构,具体情况见表1。正因如此,《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三、研发费用投入的比较
(一)R&D总体投入的国内外比较
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从R&D经费投入总额看,我国已居世界前列。2006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377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六位,大约是排在第一位美国3437亿美元的九分之一。2005年,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R&D经费支出额,分别以1513亿美元、684亿美元、453亿美元和396亿美元,处于世界第三至第五位[2]。
然而,从人均R&D经费,尤其是R&D/GDP的比重来看,我国则处于较为落后的状况。R&D/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强度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表2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这一比重为1.33%,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日本甚至超过3%。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从可获取的2006年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增长的幅度是最大的,达到0.09个百分点。
表12001-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设立情况
指标名称单位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
数据来源:科技统计信息中心.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
表2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总额与GDP的比值(单位:%)
国家 日本 韩国 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 英国中国意大利 俄罗斯2005年 3.332.982.622.482.131.981.781.331.11.07 2006年- - 2.622.512.121.97- 1.42 -1.08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R&D人员和经费,并加工整理获得。
(二)R&D经费投入中三大主体的结构比重分析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00-2006年这七年间我国三大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的几个特点:一是总经费投入是逐年增长,而且环比的年增长幅度在20%左右;2006年的研发经费比2000年增加2107亿元,增长235%,这在世界上也是较高的,说明这一期间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高度关注;二是在总投入增加的同时,三大主体的投入均是逐年增长的,但增长速度有所差异,最快的是企业,其次是高校,再次是科研机构;三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研发费用中所占比重的一、二、三排名顺序,一直没有变化,这说明企业是研发费用投入使用的主体;四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研发费用中所占的比重是逐年有所变化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在“十五”后期增加的更快;科研机构所占的比重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高校所占的比重在“十五”期间的前四年均有略微增长,但在“十五”期末至2006年停增开减。这些变化说明,在“十五”期间,国家和企业更加关注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从研发经费投入的角度看,企业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从表5、表6可以看出:美国2002-2004年的研发费用,呈现出一定的波动,2003年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年份,可能企业有某方面特殊原因造成研发费用有所减少和企业比重变化。2002、2004年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年份,三大主体排序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与中国有所不同。这可能反映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高校在研发中作用突出;二是高校与企业结合较为紧密,在成果转化或转让方面有非常成效,取得了更多的国家和企业的研发费用。另外,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多,一般达到了70%,远比中国高。这说明企业在美国更是研发投入的主体。另外,还可以看出:2004年从总体上美国的研发费用比中国要高出很多,如果考虑汇率会更多。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和高校的研发投入比重均高于中国,只有科研机构的研发费用要低于中国。
图3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按经费来源分布
图片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我国R&D经费支出特征的国际比较,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htm。
(三)R&D经费来源的比较分析
从表7中,不仅可以看出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的经费来源及其构成,而且稍加计算就可得出:2006(2005)年,研究机构从政府、企业、国外和其它四个渠道获得经费的比重,分别为84.82%(82.77%)、3.05%(3.43%)、0.46%(0.35%)和11.65%(13.45%);企业则为4.54%(4.57%)、91.17%(91.24%)、1.96%(1%)和2.34%(3.18%);而高校则为54.23%(54.93%)、36.56%(36.69%)、1.37%(1.65%)和7.33%(6.73%)。由此可见,研究机构经费的80%以上主要来源于政府。若单纯从政府资金的投向来看,2006年65%流向了研究机构,20%流向了高校,只有13%流向了企业。
从表7中也可看出一些动态的变化,科研机构的政府投入占其总经费的比重由2005年的82.77%上升到2006年的84.82%,这充分反映科研机构在获得政府经费投入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高校和企业的政府投入的比重近三年都基本没变。
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R&D经费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都在60%以上,最高的韩国和日本分别达到76.9%和76.5%;美国为70.3%;加拿大、意大利的这一比重在50%左右(见图3)。从表7中还可看出,2006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69.1%,来自政府的资金占24.7%,其他方面的资金占4.6%。这表明企业在我国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国际经验表明: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5%以上的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投入在2%左右的企业,刚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是严重不足的(见表8)。从企业研发费用在销售额中的比重看,发达国家的企业通常在3%-5%之间,高科技企业一般是10%,有的甚至高达20%,而我国的比重不足1%。从全国电子百强来看,2003年平均仅为3.6%,整个行业研发投入水平还要低于这个数字,远低于国际上10%左右的水平[4]。正因如此,《纲要》提出要“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我国企业投入科技创新还有很大的潜力,只有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才能真正大幅提高我国的科技经费总量,才能真正提升科技创新的实力。
三、功能活动的比较分析
(一)三大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比较
科技活动主体从事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二是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三是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从活动类型看,2006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504.5亿元,增长16.4%;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342.8亿元,增长24.3%[5]。
从表9中可以看出,2001-2006年间,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这三大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投入比重虽然有小的波动,但大的格局没有变化,基本维持在5∶20∶75的比例。从表10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这三大活动比例则大致维持在20∶20∶60,并且应用研究的比重在相对增长,而试验发展的比重则有所下降。显而易见,中美两国的差异在于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
表8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比重
项目\年度 2001 200220032004 20052006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
表92001-2006年我国三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比重
项目\年份 200120022003 2004 2005 2006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网http://www.sts.org.cn/sjkl,并加以计算获得。
表10美国三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比重
项目\年份2001 2004 2005 |
数据来源:(1)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6/2006-6.htm。
表11其它国家2005年三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比重
基础研究14.5% 15.1% 24.1% 19.1%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6/2007-7.htm,国际比较。
图4部分国家基础研究经费及其占本国R&D经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
注:中国为2006年,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图片来源:我国R&D经费支出特征的国际比较,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06/061116.htm。
表122004-2006年三大科技创新主体的三大科技活动研发经费比重
活动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 |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网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6(5)/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并加以整理计算。
表132002年美国三大科技创新主体的三大科技活动研发经费比重[7]
活动类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主体类型(%) 科研机构 21.99 38.46 39.55 高等院校 64.83 19.46 15.71 企业3.85 21.15 75.00 其它 17.95 23.46 58.59 |
2006年我国R&D经费支出总额在公布数据的17个国家中属中等水平,高于以色列、俄罗斯。但仅为美国的3.2%,日本的10.7%,韩国的基础研究经费是我国的1.9倍。从表9-11和图4可以看出,我国2006年基础研究经费在全国R&D经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为5.19%,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甚至波兰、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20%。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的这一比重长期稳定在5%左右的局面没有改变[6]。
(二)三大科技活动的比较分析
从表12-13可以看出我国三大科技创新主体科技活动分布的主要特征以及与美国的主要差异:
一是科研机构2006年的科研活动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三者的比重是12∶34∶53,与2004、2005年没有多大的变化,排在第一的仍是试验研究。这一经费比例的安排可能与政府安排的项目更多关注于技术开发等方面有关,因为研究机构的经费80%以上是来自政府的。然而,美国的科研机构这一比例基本为22∶38∶40,顺序与中国相同,但基础研究的比重几乎是中国的二倍,应用研究与试验研究则基本持平。
二是从2004-2006年的数据反映高校科研活动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占到了研发经费的50%,基础研究与试验研究所占的比重基本持平。而美国的高校科研活动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占到了65%的比重,应用研究与试验研究却大致相当。
三是从近2004-2006年的数据反映企业科研活动90%是试验研究,而应用研究占到8%-9%,基础研究的比重可以忽略不计。美国虽然企业的科技活动也主要为试验研究,但是其比重则只有75%,应用研究则占到了20%多,是中国企业的2倍多。这不仅说明在中国和美国都一样,企业的科技活动主要围绕着企业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试验,是符合企业的盈利性原则。但是,美国企业更多地注重于应用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美国企业与市场结合较紧、产品的持续性开发能力较强、生命周期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比较后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储备
科技创新需要大批的科技人员。科技人员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从上述人力资源投入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从总量上比较是不低的,但是从相对量上看万人中占有数只有14.6人,与美国的94.1人相比相差达到79.5人。若按此差额和我国人口总数13亿人计算,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要达到一般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至少还需培养1亿人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因此,加大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培养和储备大量的科技人才,是落实科教兴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石。
(二)切实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述人力资源的比较中可知,在我国65%以上的科技人员分布在企业,并且70%以上的科技人员从事试验研究。因此,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强化企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扩展和优化其知识,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成了提高整个国家技术创新的关键之所在。
(三)强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的建立
企业研发机构不仅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平台,更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情况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近年来相对比重还呈下降趋势。这一状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国家必须要从政策上加以强力推动。国家可以用财政经费来设立企业科研机构启动基金,从税收和人事政策上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到企业设立的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活动,从金融政策上给予企业的科研机构、科研活动以必要的信贷支持,使企业的科研机构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阵地,真正成为产学研的重要基地,成为企业内外部科技人员合作交流的平台,让企业的广大科技人才在实际的科技活动中通过实干增加才干,造就大批高质量的企业科技精英。
(四)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总量
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的贡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它也需要经费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能力的提升与经费投入是成正比的。从上述R&D经费的比较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的R&D经费处于世界第六,但R&D/GDP这一反映科技投入力度与强度的指标,却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与大多发达国家2%的水平相差近0.6个百分点,若按此差额和修订后的我国2006年21万亿GDP计算,我国研发费用总投入至少还应增加近1200多亿元。因此,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规明确“研发费用达到GDP的2%”作为法定目标,并出台相关措施加以落实。
(五)引导企业大力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
企业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的主体,相应地它也应成为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世界各国的研发费用的主体部分都来源于企业。然而,从上述R&D经费投入结构和来源都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企业研发费用在国家研发费用总额中的比重与美国相差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多连维持企业基本生存要求的2%的水平都没达到,更谈不上达到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要求的5%的水平,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采取的得力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尽快使其达到5%的水平,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建议,国家一方面可以制定政策强制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每年研发费用必须达到销售收入5%的水平,并且将它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要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优惠和国家财政研发经费相应配套等政策,吸引和调动企业对研发费用投入的力度。与此同时,国家财政的研发经费投入要更加注意国家重大的科技目标,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入效果。
(六)注重基础性的科学研究
与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不同,基础研究属于长期性研究,涉及到科学发展的重大基础性问题,一旦有重大突破,将会给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提供强大与持久的原动力,是它们发展的基础。从上述功能活动的比较显示:我国的基础研究经费在科技活动研发经费中的比重明显偏低,大约只有美国、日本的1/4,韩国、俄罗斯的1/3。从现阶段来说,适当降低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大其他科技活动的投入,尽快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适应“中国制造”的发展需要,是完全可以的。但是,从长远看,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的能力,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必须加大基础性科学活动的力度与强度。笔者建议在国家投入的科技经费中,尤其要考虑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的经费比重,并且引导企业捐资设立国家基础研究资金,专门支持基础研究工作。
(七)优化三大主体力量科技活动的结构
《纲要》对三大主体的功能活动有相对的界定,且比较明确。从上述它们科技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活动中应用研究的比重相对较高,而企业却相对较低,并且高校科技活动中基础研究的比重与美国相差更大。这肯定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但是这至少反映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机构和高校都较为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企业自身的研发应用技术能力较弱,缺乏自己的研发机构和队伍,比较依赖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这实际上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笔者建议要适当引导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快它们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速度,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企业应用技术的研究,提升企业自身研发新产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科技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7)[DB]. 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data2007/2007-3.htm.2007.
[2]中国科技部,RICYT,UNESCO. Main Science & Technology Indicators[R].OECD.2007.
[3][7]彭宇文,吴林海.基于三大研发主体、三大研发活动的国内外R&D经费配置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4]财贸所东北亚信息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R].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5]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0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中国网china.com.cn.
[6]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我国R&D经费支出特征的国际比较[R].科技统计报告,2007.^
转自《中国软科学》(京)2008年2期第144~152页
【作者简介】查道林(1967-),男,安徽怀宁县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