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做客人民网,就“经济下行形势下的‘稳增长’对策”话题与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辜胜阻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GDP增速已经降到四年来最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出口增速多项指标都降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经济下行是“内外夹击”的结果。欧债危机再度恶化、美国复苏缓慢,外需市场疲软。国内多种因素推动成本大幅上涨、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和“三角债”双重困扰、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等共同成为经济下行推力。宏观经济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实体经济面临市场萎缩和要素流失的压力,一些地方产业面临着“空心化”的潜在风险;二是大量中小企业面临成本高、融资难、用工荒、税费重的多重生存困境;三是地方政府财力急剧下降,部分地方资金链面临着断裂的风险。当前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增长”,防止经济急剧下行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稳定造成过大冲击。“稳增长”不能走“老路”,过度依赖政府投资和依靠房市推动,不能透支未来留下“负作用”和“后遗症”。要走新路:通过减税费和垄断行业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在“东慢中快”和“东慢西快”的形势下,把中西部打造成“稳增长”的新引擎。
辜胜阻表示,在稳增长过程中,关键看三个作用变量:出口、消费、投资。出口受外需影响,是一个难以改变的变量;消费是一个好变量,但消费受居民收入影响,是一个慢变量;投资是个快变量,特别是公共投资,可以力挽狂澜、立竿见影,但是现在不能再靠类似“四万亿”政府投资。这是“打强心剂”式“西医疗法”,存在“负作用”和“后遗症”。当前要营造实业致富的环境,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成为稳增长的主力。扩大居民消费是增长的持久动力。当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低于预期。扩大消费关键是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扭转了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居民收入增速大大低于财政收入和大中企业利润的局面,提高居民收入,培植新的消费热点。他介绍:关于稳增长,当前社会上有七种观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张用“老办法”:用财政刺激增长,如新“四万亿”或小“四万亿”和放松房地产调控;另一类是主张用“新办法”,包括放开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减税费调动企业投资热情;培植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实行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五种方法。当前“稳增长”老办法不可取,要用新办法。
辜胜阻认为,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民间投资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结合点。当前要营造实业致富的环境,让民资“接力”政府投资成为“稳增长”主力;要激发民资活力,拓宽民资渠道,引导民资进入垄断性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效率提升。为此,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满足最低门槛或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民营企业投资项目。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机制,规范民间投资审批程序,打破民资准入的“玻璃门”障碍。当然,在经济增长下行时,让民间资本来接棒有很大难度,关键是要实施以减税费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缓解企业生存困境,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加快营业税改增值税步伐;进一步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让对小微企业减税从“百亿级”上升到“千亿级”;进一步减少、简化审批,取消不合理收费,治理乱罚款等等。
辜胜阻建议,要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来“稳增长”,把后发地区培育成新的增长极,使中西部地区成为稳增长的新引擎。从目前典型城市的主要指标来看,长江中游城市中的武汉、南昌、长沙三个城市今年一季度GDP都超过12%,而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几个城市都在7%左右,出现“中快东慢”迹象。我国沿海产业面临“腾笼换鸟”、向中西部转移的热潮,新一轮经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的产业转移,就数以万亿计,中西部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文章,以“东慢西快”和“东慢中快”来平衡“稳增长”。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热议的如何处理房地产调控与稳增长关系的问题,辜胜阻认为,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会产生对房地产的巨大需求,但也要防止房地产泡沫过大对经济的损害。房地产市场是中国最复杂最敏感的市场,一头连着投资,另一头连着消费;一头接着实体经济,另一头接着虚拟经济;一头与地方政府财政紧密相连,另一头与开发商、银行、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如何在挤出房地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风险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考验着政府的智慧。房地产调控要实现从限购的“短效机制”向“长效机制”的转变,探索建立“管住房价、抑制地价、挤出泡沫、放开交易、保障刚需”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