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视域下的领导干部培训新思路
胜任力是领导者的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衡量领导者的领导水平、领导绩效的主要指标。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首先提出了胜任力概念,他把胜任力称作是把优秀者和一般者区分开的特性,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或需要。其中,知识和技能等表层特征能够通过训练提升,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深层因素,对胜任态度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需要经常性的培养训练。
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在于学习多少知识技能,而重在对从政人格动机的塑造。忠诚、责任、担当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而是伴随着领导干部从政道路的全部过程。如何把这一过程聚焦在干部培训教育理念中,通过对领导干部的从政动机、行为、观念、态度等内在特征进行引导教育,是创新培训教育工作始终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从提升胜任力的角度出发,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创新干部培训机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研究制定领导干部胜任力提升培训大纲,有效指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既是对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干部政治胜任力提出的发展目标。要把提高政治胜任力作为培训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研究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对诸如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开拓创新、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危机管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等核心胜任能力要素,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内容体系,用专业学术语言对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素质进行分析解读,提出具体要求与发展提升路径。
二是加强需求调研,创新培训内容,实现按需施教。形势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党和政府机构整合在不断进行调整,干部队伍的胜任特征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需求的变化。由于上述变化所产生的新的培训需求,恰恰是最紧迫、最强烈的需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认清形势,抓住重点,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方法以及一切相关事项来满足新的需求。
三是增强教育培训的实践性,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促进培训和实践的“双向融入”。胜任力理论告诉我们,干部的实际工作表现,由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因此,要采取实践性较强的参与式培训方式,让干部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改变自身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以及特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培训目标。推进研究式教学,以学员研究问题为主、教师讲授知识为辅,通过教学双方互动,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积极性,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善于把各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使案例更加贴近政府工作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焦点。
四是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切实推进培训项目精细化管理。着力加强和改进两个方面的质量评估。一是即时评估,对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保障、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二是建立培训效果追踪评估机制。对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在组织绩效和领导行为上的变化进行评估。在追踪评估中,主要评价包括有多少工作中的变化是来自培训经历,或者说,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员提高他们的胜任力要素。这种形式的评估可以采用绩效清单、绩效评估、关键事件、自我评估、上级评价、直接上级和直接下级调查等方法。
五是积极推进自主选学,有效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由于不同干部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他们的胜任力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扩大对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的自主选择权,实现从以组织调训为主向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的转变,是一种趋势。着眼于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素质能力和能级,按照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几个方面研发分级分类培训课程,重点研发提高政治领导力、领导胜任力和专业管理能力方面的课程。
六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提升领导干部参与培训的内驱力。保证干部参加培训的效果,必须增强干部自身参加培训的动机或内驱力。健全对培训学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提升干部参训内驱力主要的方法。注重对培训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将学员的优秀研修成果推荐到有关刊物发表,报送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决策依据并反馈干部管理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培训单位要加强学员的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工作单位在进行总结表彰、评选先进时,要充分参考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考勤、考核结果,并以此为重要依据,有效促进培训过程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
Tags:胜任力视域下的领导干部培训新思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