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 来 新技术手段只是过程,人工智能才是目的 今年3月份,在知名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第四季的拍摄现场,两位选手戴上AR(增强现实技术)眼镜,根据嘉宾发出的造字指令,选手伸出手来,在“眼前”虚拟的空间中,逐个“抓”住漂浮的碎片,组合成正确的汉字。这套“隔空取物”的法宝就是华渔提供的AR设备。
在一片VR(虚拟现实技术)热潮中,梁念坚却把华渔的爆发点放在了VR、AR同步发展的步调,他认为VR技术能够帮助传统教学模式革新升级,但VR技术有不足,未来更看好AR技术对教学以及其他传统行业带来的活力。
不过,这些形态都不是梁念坚的目的。“那些都是辅助,我对华渔最终设想是通过‘互联网+教育’模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全球化学习平台,构建教学生态系统。”
这是国内教育巨头共同的愿景,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企业寥寥无几。因为学习大数据的收集太难,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纸面答题无法生成有效数据;有了数据,能从中提炼出规律又需要极强的技术含量。
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恰好就是一把钥匙,梁念坚在两个老东家那里的积累正好派上了用场。“微软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投入多年,摩托罗拉的大数据也很强。”华渔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是一个大数据收集的渠道。当初收购苏州驰声,也是看上了该公司的英语语音大数据。
对当前的考试招生方式,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就拿香港哈罗公学来说,学生参加一个中上等难度的入学考试,有一定的成绩就可以进入面试,由学校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是否录取,有时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反而没有被录取。”梁念坚认为如果能借鉴这条经验,会改变国内学生负担沉重、只看分数的现状。但他也明白,面试中灰色地带太多,而且中国人口太多,没有足够的师资做到一一面试。
“在有些方面,人工智能也许会有帮助。”梁念坚看到的机遇是高考改革和自主招生的趋势。比如,有关部门提出每个高考学生一年可参加两次口语考试,全国每年约有1000万学生参加高考,算下来相当于一年要口试2000万人次,全国的英语老师压力可想而知。但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能够识别英语口语,不需要太多老师的参与就能够完成口试,而且更加公平公正。
梁念坚用“使命感”来形容自己在华渔的工作。英国媒体评价说,没想到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会影响到全球200多万教师。这让梁念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感,“我以前是职业经理人,做得再好,都是说业绩增长多少,对我来讲意义不是那么重大。我现在能带领一家中国的教育公司走向国际,影响全球教育体系,这才是我想做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佘颖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