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难得的机遇 成功的创业者们无不具备一种特质——冒险精神,刘强东也不例外。
1989年的夏天,15岁的刘强东一个人离家出走了。因为父亲本来答应他考上宿迁中学后就可去上海旅游一次,结果父亲食言了。于是刘强东带着50元钱第一次走出了宿迁。在这一个人的旅行中,他第一次看到了高楼大厦,第一次吃到了“人间美味”方便面,第一次坐着轮船溯江而上。他在船上写下了两句话:“愿做出海蛟龙,不做南河刀鳅。”
冒险精神到了事业上往往会变成大胆决策,如果能把握住难得的机遇,成功便近在咫尺。爱冒险的刘强东恰恰幸运地赶上了互联网的兴盛。
刚做电商时,中国经历过一轮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人人谈网色变。刘强东却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砍掉线下业务,转型做纯线上零售公司。这个在当时看来有些独断专行的决定,让京东不早不晚赶上了电商发展的机遇。
2007年8月份,京东拿到了第一笔融资1000万美元。这笔当时刘强东眼中的“巨款”不仅为京东带来了发展资金,也让京东改变了过去推广知名度的“草根”打法,从赤裸裸的价格战变成沿着白领生活的路径打广告,京东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这一年,刘强东又不顾众人反对作出了两个决定,一个是从只卖电子产品转向全品类消费平台,另一个是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如果没有这两个决定,京东应该早就盈利了,因为电子产品标准化程度高,不需要投入太多配送队伍,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也花费巨大。“利润不能拿钱袋子装起来,而是要像种子一样撒出去,要开拓更多的疆土。”正是刘强东的这个观点,让如今的京东又涉入了金融领域。
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资本寒冬,互联网企业开始被资金追逐,京东因被视为中国最接近亚马逊的企业而备受青睐。2010年,高瓴资本以10亿美元估值投资京东2.65亿美元,成为当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单笔投资。
拿着钱,刘强东继续开启战斗模式。先是打败了水土不服的竞争对手新蛋,紧接着又上线图书品类,与当当竞争,价格战被视为伴随京东成长的“标签”。对此,刘强东解释说:“从京东成立之初,我就一直对自己和京东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永远不赚大头。京东的低价有目共睹:一方面,我们希望把利润最大限度地还给消费者;另一方面,我们的低价也不会没有底线。在竞争的时候,我其实并不赞同价格战,如果一定要打,时间也不宜过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