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过去的四十多年历史中,“改革”无疑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词。
改革具有强烈的革故鼎新的情感方向。改革源自于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与现实感知。但是最初的改革并不是建立在详细的顶层设计基础上的逐步推进,而是“杀出一条血路”般的披荆斩棘。这一点从“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形象表述就能看出。慢慢的,市场经济从补充的地位上升到基础性乃至决定性地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社会意识。
改革在最初的几年可谓大刀阔斧、风生水起。改革逐渐从某些“点”的突破,变成了全面开花。中国的各个领域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着改革的全面洗礼。饿肚子的问题初步解决,“万元户”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经历了改革的中国人民面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改革究竟会走多远?党中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针,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如果改革是从“点”到“面”的扩张,那么深化改革就是从这个“面”上再寻找新的“点”来进一步突破。
这些新“点”的突破,经历了时间的汇聚,会形成一个更大的“面”,此时进一步的改革就需要从更大的面上的所有点寻求更大的突破,这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形象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进程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理论自觉的生动体现,更是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释放改革的巨大活力,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
中国的改革肇始于经济领域。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以说经济领域的改革贯穿了40余年改革开放史的全过程。甚至在今天仍在进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是改革在经济领域中的全面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源于对“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担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几十年前的那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口号至今依然铭记在国人心中。文化自信更是成了国人的普遍共识。随着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角色与执政规律探索和总结的不断深入,政治领域的改革始终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依法治国、执政党能力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议题依次摆在了共产党人面前,直到今天。社会和谐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形象表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民生福祉的改善,体现的正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不断追求的理想生活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色与健康代表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正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可以说,改革的内容是要改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束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种因素。“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凝结着顶层设计的智慧与基层探索的汗水。每一点的提出虽然有着先后顺序的不同,但在统筹推进的过程中皆是重点。与改革之初不同的是,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而我们正在经历的后半程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进一步聚焦回答了“改什么”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改到哪?
改革是一个指挥棒,指挥着中华巨轮向着伟大复兴破浪前行。改革已经成了国家的“日常话语”,那么改革到底要改到哪里?这个问题其实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更重视的是脚踏实地、闷头改革,当抬起头看看改革的方向时,我们规划了脚下的道路,那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但这回答的其实是“不改到哪”,即改革的边界与红线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究竟要改到哪里去?治理现代化就是最好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两句话组成,但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说的是同一个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指向与体现。如果抛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不是走了“老路”,就是走了“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时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可以说回答“改到哪”的目标问题,就等于一并回答了“不改到哪”的边界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改?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时指出,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这无疑为使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基础。既然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已经确定,下一步继续前进的“时间表”与“方法论”指向的就是“怎么改”的问题。
在“时间表”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三步走”的路线。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时间节点的任务,相信接下来的两步也会按照既定路线稳步迈进下去。
在“方法论”方面,制度建设无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们实现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等领域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好,下一步就是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使体系发挥其功能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了内容同构,为实现2035年乃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目标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可以说改革一直在路上。改革的方向早已指明,道路现已铺就,中国这艘巨轮正朝着复兴的彼岸稳步航行。“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时常对标2035年与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这两个时间节点。我们的伟大事业也按照这两个时间节点“倒排工期”,通过扎实推进来实现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Tags:【理响中国】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