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近两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逐步深入,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举措在国家和地方层层推出。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把其当作一个小周期的技术和产业来看待,要携手合作,协调推进,着眼于未来技术与伦理、经济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等多个维度和层面,从教育改革、创新立法等方面为人工智能发展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文化。
政策细化:注重落地层层推进 继7月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人工智能产业再迎政策利好。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
据了解,“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重大工程,由各地发展改革委和有关中央管理企业组织申报;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由有关部门和各地发展改革委组织申报。发改委将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部门(机构),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进行评审或评估,根据审核意见或咨询评估报告研究确定拟支持项目,并对拟支持项目进行公示。根据公示结果批复资金申请报告,并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统筹安排国家补助资金并下达投资计划。
“对于新兴的技术和产业,国家的引导和支持是必要的。我国政府对人工智能的政策是循序渐进的。”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有关研究员表示。
2006年,《国家“十一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提及“人工智能”,把其作为计算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被列入规划,规划指出“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工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现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人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2017年1月1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媒体透露,目前正在编制人工智能的专项规划,同时还在研究论证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的立项工作。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
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将会同相关科研机构、产业组织和行业企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产业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出台一批具体的产业推进措施,加速政策落地,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未来快速健康发展。据了解,目前多部门已形成专项小组,对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的具体支持措施进行调研和起草。
中科院重大任务局局长王越超表示:“国家正在实施的重大科技计划有几个都与人工智能有关,重大局作为中科院的牵头部门将尽力落实院党组的指示,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正在组织专家编写和完善人工智能规划。”
据媒体报道,未来将出台的人工智能产业推进措施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体产业落地政策,包括出台针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政策;落实数据开放与保护相关政策,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支持公众和企业充分挖掘公共数据的商业价值;盘活现有资金,引导市场力量,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
第二类是推进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主要包括按照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和框架,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若干国际领先的创新基地;引导现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开展研究;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核心、现有研发布局为支撑的人工智能项目群;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建设跨领域的人工智能测试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认证,评估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关键性能。
第三类是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开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确认、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问题研究,建立追溯和问责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等。重点围绕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基础较好的细分领域,加快研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