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武/苏东水
【作者简介】苏东水,IFSAM中国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首
【内容提要】管理行为的基础是管理哲学,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是不同的,东方管理学的管理哲学就是“道”。文章通过概括和分析东方管理的哲学基础,阐述了道与人道以及人道原则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关 键 词】东方管理/人道哲学/人道行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79(2010)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这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人道”其实就是关于主体人的人生管理的哲学,亦可称作人生哲学,强调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得道尊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要效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民心,进行创新并做到和合共赢,进而引导被管理者修心养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
一、“道”与东方管理“人道”的涵义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构成了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东方管理科学领域是如何定义“道”的涵义呢,人道与道的关系是什么?下面将进行一定探讨。
(一)道的涵义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关于“道”这一个字,殷周之际的金文中已经出现。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的“道”,目前普遍认为其最早源于《老子》,其涵义博大精深。就其原义而言,道指道路,是指行进的线路。人们行走的线路谓之道路,物体运行的线路谓之轨道。总起来说,它们都是“道”。比如,《易经·履》说:“履道坦坦。”其中的“道”就是指人行之路,意思是行走的大路平坦坦。后来,道的内涵由具体向抽象的方向延伸,逐渐普遍化、一般化,引申出法则、规律、方法等。如《易经》中“道”字四见,都是指道路而言;今文《尚书》言“道”,又拓展为言说、方法。当“道”从金文、《易经》的道路之“道”,向《尚书》、《诗经》的规律、方法之“道”过渡的时候,意味着道的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预示着道必然要一分为二,从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大问题——天人之辨。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百家,都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称之为“道”,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以及佛教等,都曾自命或自称“道教”。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的“道”,目前普遍认为其最早源于《老子》,其涵义博大精深。关于道的解释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个层面。
道的第一层含义是“道路”。“道”原指人走的道路。古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注释道字,说:“所行道也,一之谓道。”意思说道本来是指人所走的路。路有许多种,有分岔的路,有四通八达的路。《易经》中“道”字四见,都是指道路而言;如《易经·履》说:“履道坦坦。”其中的“道”就是指人行之路,意思是行走的大路平坦坦。后来,道的内涵由具体向抽象的方向延伸,逐渐普遍化、一般化,引申出法则、规律、方法等。
道的第二层含义是“无”。老子第四十章中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十四章指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老子看来,“无”比“有”更根本,“无”是天下万物的最后根源,这里的“无”就是一种“道”。因为“道”是“无”,所以它是人们根本无法感触到的,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只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东西。道是看不见、听不见、也摸不到的,“道”完全是人的感官不能感触到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样的“道”等于无,没有任何物质属性和形象,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成为物质世界的源泉。
道的第三层含义是本原。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像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的第四层含义是规律。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因此,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因此,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从上面可以看出,道的涵义有不同的层面,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道”从开始的有形道路,逐渐演变为无形的道理、方法等意思。这样“道”的含义就越来越丰富,有道路、途径、方法、思路、准则、规律、述说等意义,但现在一般把“道”看做是一种规律和规则,它是自然界的根本总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解释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作为规则,要求人们必须要遵守坚持。笔者认为,在现代管理中所讲的“道”是指一种经营哲学、规律、准则和法则等。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二)东方管理的“人道”涵义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将“道”这一哲学范畴分成天道和人道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据《左传》昭公十七、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子产把天道和人道区别开来,天道是指自然现象,人道是指人事现象,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客体和主体。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谈及天道与人道时指出,“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唐代柳宗元也曾把道分为“天道”和“人道”,他认为人道是指尧舜禹孔子的仁义之道,天道指自然界及其规律。宋代王安石也把“道”分为天道和人道,他认为天道是无言无为的,而人道是有言有为的。佛教中也讲天道和人道,但它们是作为佛教所说的六道之一来说的。
事实上,“道”系统是由天道和人道所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系统。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即自然观、宇宙观;人道蕴含着“道”的主体方面,或称之为“观”的认识,如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按照我们东方管理学和人为科学的理解,天道应该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规律、存在的形式等,而人道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思维规律)以及历史观点等;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等。
本文认为,所谓人道,是相对于天道而言,它涵盖自然、社会与精神;人道存在于社会人事之中,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共同的思想行为准则;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和原则,包括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社会群体的典章制度、组织、原则等。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人道其实就是主体人的人生哲学,即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和规律的学说。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人道就是要尊重人的终极目标,必须尊重个人的价值,遵循人生发展的准则和规律,从而实现全人类的“人生价值”。
(三)东方管理的“人道”与西方人道主义
“人道”是相对于“天道”来说的,“天道”是指世界的存在及其存在形式,在管理实践中,天道就是要求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人道”则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思维规律)等,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在管理过程中,人道则要求必须尊重个人的价值。西方所兴起的人道主义与东方管理中的“人道”管理思想虽不尽相同,但在其关于“人”这一管理的根本前提和出发点上却是相辅相成、互相吻合的。
人道主义(humanism),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道主义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许多流派,如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实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等,往往自命要褒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以现代眼光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途和利益。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立场相忤,却大多称自己是人道主义者,至少是人道主义的拥护者。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人的本质、人格、人与科学技术以及实现人道的设想等等。如萨特把超越性和主观性视作实现人道的手段。在他看来,人要成为人,需要超出自身,寻求人生的更高目的,马里旦试图以神道作为实现人道的手段,并用灵性的东西和宗教信仰鼓动人们创造人道化的社会环境。他指出,基督教的人生哲学指导着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个享有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同心协力,以完成人世间的人道事业。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大多把爱当作实现人道的杠杆。弗罗姆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缺乏爱引起的。施密特认为,借助爱就能实现人道化。因为,爱是幸福的状态,而获得这种状态又依赖于对某人或某物的爱。而且,爱能改善人的状况,提供人生的意义,使人充分发展。
事实上,东方管理的人道原则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人道原则是指“把人当人看”,一方面人道原则认为将人自身视为最高价值,另一方面主张将一切人都当做人来善待的思想体系。总之,“人道主义便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从而主张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一切人都当做人来看待的思想体系,简言之,便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从而主张把人当人看的思想体系。”狭义的人道原则是指“使人成为人”,它把人本身的发展、完善、自我实现看作是最高价值,从而把人本身的发展、完善、自我实现奉为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认为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从而把人自我实现而成为可能成为的完善的人奉为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简而言之,管理的人道原则就是视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从而使人成为人奉为道德原则的思想体系。这里,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在本质上揭示了人道原则的基本内涵。
管理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人为为人”。管理的特性决定了东方管理的人道原则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从东西方人道主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东方管理的人道原则是当代管理的必然趋势,管理活动在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从非人道向人道的转化过程,经历了从虚伪的人道向真正的人道的转化过程。现代管理学家已经将视角转向人,向着东方管理所一贯强调的真实的人道管理的方向迈进,尊重人的价值并最终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四)人道与人道行为
“道”含有规律、道理、道术等多重意义。虽然各家各派对“道”字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道”做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代表普遍规律的东西,运用于无形之中,成为万事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支配力量。在“道”的基础上,天、地、人成为统一的整体。“人道”是人道行为的指导原则,是指导人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人生哲学和在人生实践中遵循人之所以为人的“人生规律”。因此,人道行为就是作为主体人、道德人的主体在管理实践和人生实践中要循道而为,要求我们遵循“人道”即人生哲学、人生管理的哲学、人生管理的基本准则和规律等,人道行为有助于把握整个人生,把握整个事物发展的全部和全过程。
为什么要遵循“人道”,人道有什么功用?这些问题其实是实行人道行为的基础。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对此取得了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在管理和人生实践的基础上,相信天下有大道,有制约人生发展的根本规律;在行为和结果方面,要循道而为,相信只有循道而为,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成功。
总之,随着时间的流失和现代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崛起,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的提高和人们群体道德水平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现代社会中,利欲熏心、权钱交易、道德虚伪、心理失衡、精神失落、人际关系紧张等,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和谐生活。东方管理的“人道”所反映的一些人生哲学智慧及其所包含的真理颗粒,可以使人们从思维方式和人生艺术上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在人生和管理实践中实践这种“人道”,进而起到救弊补偏的作用,从而推动人性在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
二、东方管理的人道行为哲学
人道是作为主体人的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的人生哲学学说。作为一门融合古今中外管理精华的现代管理新科学——人为科学,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管理思想,事实上东方管理的哲学思想也是融合了古今中外管理哲学思想的精华,目前在世界管理学界已有广泛的影响。东方管理学人道行为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西方古典管理哲学、西方现代管理哲学和华商管理哲学。东方管理的人性化管理与西方的理性化管理的融合、行为科学与人为科学的融合,是现代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东方管理的管理哲学——人道理论也正是在融合古今中外管理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引领未来管理发展趋势的新的管理哲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是东方管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东方管理哲学的精髓,东方管理的人道行为就是在遵循这“三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的人生管理哲学基础之上的管理实践。
(一)人本管理之道
人本管理哲学是奉行东方管理的“主体人”哲学思想。“主体人”思想认为,“简单的善与恶不是评判人性的合理标准,人不仅是其自身的生命主体、道德主体、精神主体,也是管理主体,组织中每个人的个性和人格都是独立、完整和平等的,人在组织中有分工的差别和职位的差别,但在管理中都一律平等地处于主体地位而不存在谁依附谁、谁掌控谁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主体人”哲学中,人不再是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人和人之间不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进行的平等的互相协同、互相支持、互相服务、互相配合的关系。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社会为本位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包含着两个层面:“理想层面是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使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现实层面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企业层面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现实主体人、自我管理等目标。”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管理需要遵循“人本管理”的行为。即要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要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需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德管理之道
《论语·为政》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管理中一直要求奉行一定的道德准则,将道德在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到一定的层次,遵循“以德为先”的管理哲学。东方管理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之中,而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非常强调“道德”的力量,用道德感召力来调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管理的目的。虽然在中国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峻法严刑”等,但以人道、仁义和群体为中心,以感情为纽带,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德治”方式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正是东方管理“以德为先”哲学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现代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良性发展。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源和灵活的经营机制,还要有良好的企业道德,那种违背商业伦理、没有社会责任感、不择手段的竞争,终将无法在市场大潮中立足。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体人”就要在“以德为先”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修己安人”、“明辨义利”、“分清理欲”等。正如孔子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作为管理者要身体力行成为道德准则的实践者和楷模,能给下属起到表率作用,知人善任、严于律己、关心爱护下属,满足下属的生存和发展,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诚实守信,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要诚实无欺,对待客户和对待社会要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正如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所说“我们公司和员工最关心就是诚信。”“我们在诚信上不可有任何的松懈,诚信不仅仅是法律属于,更是广泛的原则,它是指导我们行为的一套价值观,指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合法的事情。”这是我们人道行为的立足之本,也是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基础和重要补充。
(三)人为管理之道
东方管理的“人为为人”管理哲学思想是指“每个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人为,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身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人为为人”哲学思想事实上代表了一种高度的道德境界——有理性的理他行为,这样的人往往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并具有比较稳定的道德准则,其行为以是否服务于别人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或社会效益为依据。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一个从个人行为逐步向他人服务转变的过程。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经济管理理论。倾其毕生精力、30年磨一剑,创立了一门融合古今中外管理精华的现代管理新科学——东方管理学,为中国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乃至国际管理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人为为人”管理哲学思想在苏先生身上得到身体力行的具体体现。另外,“人为为人”哲学思想的个性表现模式体现在“利己”与“利他”的平衡与统一,是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的高度融合和有机统一。作为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主体人,既要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按照自身价值准则行事,不为外力所左右,还要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对所在群体或组织的要求做出迅速响应,从而使个体心理行为的塑造能够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与外界环境发生良性互动,实现服务他人的目的。因此,在“人为为人”管理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就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要权力下放、下属参与;要因人而异、有效激励,将注重发挥个体潜能的自我管理与他人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主体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
三、人道哲学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任何一种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显现它的生命力和价值,否则,再好的思想理论也是没有意义的。管理之道就是人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道与人道行为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并不断发展,如人本管理等,在现代管理中深刻、广泛、持久地影响着思想、哲学和实践。人道行为是我们在人生和管理实践中遵循“人道”即人生哲学、人生管理的哲学、管理之道等所采取的具体行为和举措。人道行为有助于把握整个人生,把握整个事物发展的全部和全过程。这种“人道”内在要求着人们在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与组织中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对人生的管理是将人作为主体人,放在组织中来考虑的,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如: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以人为中心,依靠人;开发人的潜能,坚持一切为了人而管理的目标;坚持“人本管理”,尊重每个人等。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人道原则要求人道行为必须能够修身养性、顺应民心、效法自然、无为而治、有无相生及和合共赢等。^
栏目编辑:孔方